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内涵 聚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人气:    发布时间:2024/3/25
□蒋永穆 李明星
当前,四川经济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加速演进,但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明显。对此,必须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示,根据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使命担当,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源于对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总结与理论承袭

回顾生产力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的进步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历程。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二牛抬扛”到机械轰鸣,科技创新持续促进生产力结构与效率变革,成为人类适应自然和实现突破的核心力量。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化重塑,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带来生产力的划时代变革,现代化、智能化、未来化的革命性科技创新及应用,更成为大国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都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生产力水平不高,导致在国际竞争中难以保持明显且稳定的优势,但我们坚定推动科技创新,最终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实力稳居世界第一方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科技创新推进生产力加快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大国博弈加剧导致基础研究孤立无援、原创性和引领性成果急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越发显著,传统的生产力发展模式面临时代拷问,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解题之策,总体定位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就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演绎来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系统阐释了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将“生产力”界定为“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其关键又在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同时又不断创新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力理论体系。党的早期组织就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坚持将科学技术作为领导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辅助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科技基础十分薄弱,但始终未降低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强调“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战略引领下,我国逐步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改进、从技术模仿到技术创新的时代性转变,邓小平则历史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价值凝练。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进一步作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时代性论断。

坚持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直面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使命担当

就现实基础来看,四川是科教大省,科技人才储备丰富,特色产业基础牢固,奠定了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底座。科技人才方面,四川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100万人,拥有两院院士67名,各类科技研发人员35.5万名。与此同时,近年来,依托“天府峨眉计划”,全省先后引进2000余名高端人才,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特色产业方面,截至目前,全省已形成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和医药健康等在内的六大优势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首先破万亿,居全国前列;装备制造产业底子雄厚,在航空航天、发电设备、轨道交通等领域快速崛起;食品轻纺产业优势继续保持,规模居全国第三;能源化工产业的基础作用仍然稳固,先进材料和医药健康产业正蓬勃发展。但长远来看,四川人才储备和产业优势的价值彰显仍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持续供力,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激发科技人才的智慧及创造力,不断释放优势产业蕴藏的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子。
就使命担当来看,党中央要求成渝地区要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合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赋予了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使命。对此,首先要找准自身定位。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素有“天府之国”美誉,在我国战略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国家正式明确提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这进一步提升了四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其次要明确目标指向。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还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其目标和要求都是要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为国家总体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生态优化和文化繁荣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需要四川尽快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要加快对传统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更好契合新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聚力攻坚,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作出表率。

坚持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相统一的辩证思维

一方面,要在加快科技创新过程中夯实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转变期,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了一定积累,四川作为科技大省,体现得就更加明显,为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四川在科技原始创新领域的优势还不明显,缺乏前沿性、颠覆性的成果,这就需要进一步聚力深耕,尤其是要注重四个关键环节。首先是锚定方向,做好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划设计,要始终对标发展前沿,聚焦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其次是加大投入,做稳科技原始创新的条件支撑,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财政投入,同时,还要探索更多市场化多元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确保投入总量与结构得到不断的提升优化。再次是储备人才,做强科技原始创新的核心底座,要整合多方资源,营造创新文化,形成可持续的、有吸引力的、操作性强的引才、育才和用才方案。此外是强化协同,做优科技原始创新的制度保障,要同步推进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制度设计与优化,严厉打击剽窃盗用等违法违规行为,更好地鼓励与保护原创。
另一方面,要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持续深化科技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始终面临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30%,相较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势显得极为严峻。因此,要高度重视因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而导致科技创新能效不足的问题,着力化解科创“存量”,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走向产品、从“书架”走到“货架”,确保在“从1到N”的改进型创新过程中,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对此,也需要从多方面合力推进。首先要着力营造更多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景,要鼓励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尤其是给予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群体更多的政策空间和条件支持,让创新创业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再让新产业新业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集散地”。其次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产业载体、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技术需求主体等,采取各种创新形式和办法进行合作共建,增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黏合性,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此外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要从体制上松绑,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更多试错机会和创新空间,尤其是要加大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深化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改革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