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娱在线
《无问西东》:一部“订制”电影的追求与品格 | 名家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7

|冯锦芳

 编辑|万晓茜


对中国电影来说,2018年伊始,《无问西东》应该算是一个意外而独特的收获。


作为众所周知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订制”电影,《无问西东》制作周期长达七年,杀青六年来几乎杳无音信,甚至错过了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典礼,以至于大家都以为片子“烂尾”了。


但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 不但让很多观众飚泪,而且引发了业内甚至社会广泛的热议,赞美和批评的声音都很热烈,有望成为《芳华》之后的另一部现象级电影。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无问西东》上映5天票房1.85亿,排片和票房都出现了逆袭,虽然排片不是最高,但却成为同档期单日票房及上座率冠军,超过了排片第一的《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预测总票房也从2亿多元攀升到了5.30亿(数据截至2018年1月16日14时)。


对一部“订制”电影来说,这已经是传奇般的历程了。有人说,《无问西东》之火,因为它拍的是一个大IP——清华大学。我以为,这部电影的不容忽视,根本在于它的追求和品格。它的追求是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它的品格是对艺术品质执着追求的结果

 

言之有物:

对内容的追求和掌控


看片之前,动用我有限的观影经验,对《无问西东》进行了想象。我以为这是一部大人物演绎大道、大义、大历史的电影,片尾“彩蛋”里的一部分大师会是主角,他们的秩事和功绩会是故事主干。这是常规的思路,也许更省力也更容易被订制方接受。但让我特别惊喜的是,《无问西东》志不在此。《无问西东》没有忘记它是“订制”电影,但是它对影片的品质和风格有更高的追求,不要走寻常路,也不想说寻常话


每一部电影的上映,都是一场对话,只是聊的话题不同,交谈方式也不一样。


一场场电影看过来,一个个话题被交流,关于信仰、爱情、婚姻、死亡、儿童、老人、女性、战争、青春……每个话题都有它的意义,都值得被言说、被呈现、被尊重。但是,很少有电影像《无问西东》这样,聊这么宏大又这么切已的话题:在只此一来因而无比珍贵的人生中,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不管有怎样的境遇,一个人应该如何活着?

 

不同时代的你、我、他应该怎样活着,才能面对自己和他人不愧不悔?对自己的真实之中,是否需要考量为了他人而捧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此时此地的你、我、他是命运共同体,彼时彼处的你、我、他可能也是,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或近或远的关联,以知以行,以心以善;只有此时此地、彼时彼处的你们、我们、他们真实地做了自已,美好的价值薪火相传,这个民族才有精神和风骨。


也许因为《无问西东》的创作者太急于和观众、和世界谈谈了,片尾张果果那段很长的话确有鸡汤之嫌。但纵观全片,《无问西东》中那些被有些人批评为鸡汤、矫情、说教的台词,其实非常清新。因为那不是教条、不是高调,也不是庸俗的人生哲学,是心意、心得,是创作者把认真思考过的人生命题诚恳地交付出来,没有曲意奉迎,也没有居高临下,只是和观众认真地、平等地谈谈心


我以为,这是心怀黍离之悲的夸父之勇,眼见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在丢失一些重要的、美好的东西,所以凭一己之力去探寻、去捞救、去唤醒,不管给出如此明亮的答案这件事有多莽撞和笨拙,还是勇敢地给了。


明白这份心意的人会被感动,不满足于这答案的人会提出批评。在一个价值观和审美观如此多元的时代,众声喧哗、各说各话早已成为常态。人们通过网络分享着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展示着虚拟的正义和善良,追求着各种各样的貌似理想和梦想的目标。

 

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们把“成功学”奉为理所当然的人生哲学,然后慨叹人生苦短、世道艰难。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老友,有段时间在写《红楼梦》人物系列分析文章。不能说写得不精彩,因为文笔那么好,笔酣墨饱、爱憎分明,写的人、读的人都很痛快。但还是觉得哪里不对。仔细想了想,因为这个系列评判人物的标准太现实了,以“成功学”考量文学人物,尤其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势必价值错位。那些葆有赤子之心的悲剧性人物,用“成功学”来考量,确实是人生的Loser,但评判人生的成败得失若只剩这一种标准,那将是多么庸俗的世界,多么乏味的人生。


《无问西东》中,20年代,梅校长对吴岭澜说的关键词是“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不是一般的心灵鸡汤,这是在人生短暂、生命珍贵这个前提下,对生命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是态度,不是准则,具体怎么理解、怎么选择,主动权在每个人自己

 

30年代,沈光耀的妈妈对他说,功名利禄只是幻光,享受人生的乐趣才是此生的目的;飞行教练对沈光耀说,“这个世界不缺少完美的人,缺少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两位长者的话也都是对生命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是态度,不是准则,具体怎么理解、怎么选择,主动权也在每个人自己。


重要的是,这些态度都不庸俗,也不利己,只是提醒你对自己、对时代认真负责。60年代愿意为爱人“托底”的陈鹏,21世纪不愿做“那样的人”的张果果,面对重大选择,都有自己的态度,都是对生命认真负责的非功利的态度,因为他们做不了另外一种人,这是他们生命的真实。


有人说《无问西东》的人物太理想化,过于完美,可是,电影不是梦吗,梦境难道不应该美好一些吗?况且,片中的人物和细节很多来自创作者翻阅的大量资料,比如沈光耀这个人物有原型,而且他身上广东人的生活细节也是各种史料的嫁接和再现。另外,不是所有人物都是完美的,老师夫妇、王敏佳、李想甚至张果果都不是完人。

 

有人批评《无问西东》四个故事的联系弱,有强硬勾连的嫌疑。我认为,恰是因为四个故事在精神上、态度上、价值观上的这种内在一致,整部电影才有一种少见的“文气”统贯全片,带有一种价值观上的笃定和自信,显示创作者对故事和素材的掌控力。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又如此温暖、悠远,像一块暖色调的拼图,完成了整部电影的价值观架构,也把一个一百年的宏大故事讲得激荡人心。

 

不遗余力:

对形式的追求和较真


《无问西东》在“说什么”上是倔强的、坚定的,在“怎么说”上是努力、用心的。


黄晓明在一个访谈中说,他是第一个接《无问西东》的演员。当初一看是个80后导演,本不太想接,但是看了剧本,再去导演找到的一个服装工厂,看到那么多历史资料,被“戏疯子”一样的导演震撼了,也被剧中人物吸引了,就接了下来,而且帮导演找章子怡、王力宏他们一起来演戏。而章子怡,在很早的报道里就说,在飞机上看到这个剧本泪如雨下。这是这个剧本的魅力,也是导演李芳芳对这个电影充分准备、全情投入的感染力。


在叙事上,这部电影放弃了大人物和线性叙事的传统方式,而是选择了普通人、非线性叙事的偏文艺的叙事方式,这种方式有点冒险,也使这部名声在外的订制片摆脱了常规命题作文的套路,有清新之气。


在表演上,黄晓明、章子怡、王力宏、张震、陈楚生表现出了比较整齐的表演水准,让很多业内人士悬着的心放了下来。陈鹏之憨厚而坚定,王敏佳之虚荣而苦痛,沈光耀之优秀而俊朗,张果果之纠结而善良,吴岭澜之迷茫而多思,都通过他们细腻而富于变化的表演实现了,老师许伯常夫妇、沈光耀母亲的戏更是耐看。如此整齐的表演水准,应该归功于整个团队对这部电影的热爱和较真。


在摄影上、美术上、剪辑上、音乐上,都能看到这种对影片效果和风格的较真。30年代沈光耀的故事,和60年代陈鹏、王敏佳的故事,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特别电影,基本用细节说话。


云南小村的房舍、雕塑、歌声,山坡上的大树,都在两段故事里彼此呼应,用特别电影的方式告诉观众,这是沈光耀们战斗过、施与过的地方,也是期待着“晃晃”的陈鹏们成长过、磨难过的地方,还是九死一生的王敏佳疗伤的地方,更是为爱托底的陈鹏为爱人托底的地方。

 

第一遍看《无问西东》时,陈鹏带着毁容后的王敏佳来到云南小村,朴实的村民们唱着特别“洋气”的歌,当时就想,呀,这细节不对吧!村民们不应该唱少数民族色彩的山歌吗?后来又看了一遍,才发现这不是细节失真,而是较真。


作为一部“订制”电影,多方诉求如何平衡、海量史料如何取舍、主题立意如何定位、影片风格如何确立……都是让人抓狂的问题,都需要对抗压力与浮躁,屏息静气找到方向,并且沟通各方,坚持、贯彻、实现《无问西东》的创作难度可以想见,仅从影片的制作周期之长上就可窥见一二。


有人批评《无问西东》叙事生硬、剪辑突兀、音乐泛滥等问题。一部这么难拍的“订制”电影,也许初衷是完美主义的,但是在具体的创作条件下,难免会有缺憾,何况这些问题是局部而不是整体,是瑕疵而不是全貌。

 

正如沈光耀坚信并且践行的“这个世界不缺少完美的人,缺少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这个世界也不缺少完美的、技巧娴熟的电影,所缺少的是有勇气表达对美好价值的怀恋、追求的电影,所缺少的是不管表现的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基于对这个民族的热爱和忧患,愿意把文化之美和时代之弊说出来,并且真诚而勇敢地努力寻求答案的电影


这是《无问西东》的追求,这执拗的追求成就了它的品格。它是一部独特的电影,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它的标签和身世,成了一部些许蛮勇、些许浪漫、些许忧患的好电影。


(作者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办公室主任、电影学博士)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