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娱在线
赵军:《芳华》的话题沉重远超《战狼2》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2/29

|赵   军

 编辑|杜思梦


像《芳华》和《战狼2》的票房奇迹一样,社会话题的发酵带来观影群体的飙升、影片市场的扩张,作用非常明显。


《芳华》的所谓社会话题是影片勾起的对于历史长河中千万人心结的当代回响,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这个角度上说,它的话题的沉重远超《战狼2》。


由于规律总是告诉我们,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芳华》的讨论应该还又是当代问题的讨论,即人们其实在借助五十年前的故事,抒发今天的感慨。


社会通过话题关注的蔓延,于一部影片的市场影响如此巨大,正在一再被电影市场印证。无独有偶,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两部影片在社会话题带动下获得巨大成功,说明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确受着社会话题的深刻影响,而这一影响之深,又说明电影真的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最大的社交媒体。


当代中国的最大变化就在这里,即成为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社会。而当代中国电影的最大变化则是,电影本身已经成为社交媒体。


从新中国电影诞生之日起,中国电影的功能发生过五次变化。五十年代,国产电影的社会价值主要是宣传功能,宣传新社会和共产党。六、七十年代,电影的价值则为教育功能,电影开始成为“改造世界观”的工具。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电影回到艺术本相,突出的是艺术功能,第四代、第五代接踵而起。九十年代,国家进入市场经济,电影产业化,其功能也变为娱乐功能。


如今互联网时代,社会急遽转型,人的族群身份也在变化当中,电影因为其传播社会不同层面话题的功能,社交属性骤起,社交功能成为最重要的功能。


把社交功能视作电影在当下最重要功能,也许见仁见智,但如《战狼2》《芳华》如此被社会话题带动,则可以视作社交功能在电影领域一次很激烈的突入。如此,我们就不得不正视电影和社会话题或者社交话题的关系了。

 

这种关系当然不是第一天发生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如《天云山传奇》《丹心谱》《庐山恋》《人生》《人到中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芙蓉镇》等等那样的电影,都曾经引起过强烈的社会话题,而正是那些席卷全国的社会话题,使得那些生而逢时的影片走入千万人心。


也许不同的是,当时的社会话题以共鸣为主要特征。人们谈论那样的话题不是为着社交而是为着认同,是为着时代卷起的彼时的社会思潮。八十年代中国不但社会思潮汹涌,而且目标一致,思想解放运动只有统一闸口,不存在四分五裂。如果这是一种社交,它的基础便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集体的意志。


这个浪潮一冲就是三十年。但是那一次“社交”浪潮和当下的中国社交生活,有一点还是共同的,那就是很多人一下子回到了城市,回到了社会生活当中。文革的一大破坏正是将很多人,也许占到社会知识、文化、教育阶层的一半以上的人们,驱赶到,或者放逐到社会生活之外去。人们从天南地北,从社会的边缘回到生活的中心,彼此都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这时,整个社会就通过思潮的涌起、社会话题的交流,开始重新确认彼此的关系了。


所以,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社交”与当下的社交有这样的差异。当今的社会话题的讨论,不会是为着重新确认彼此的关系,而已经直接是认证自己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存在。争论一定代替“共鸣”。不论是《战狼2》还是《芳华》皆是如此。

 

争论才是个体在陌生人群体当中的“认证”。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两个时代的差别。《战狼2》的争论是这样的:“爱国”电影是电影吗?认同这样的电影吗?争论双方或者更多方以此划界,确证自己的族群倾向。《芳华》的争论是:影片的价值观和时代叙事正确吗?那个时代被粉饰了还是被剖析了?大家都因此各自站队。


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一个不同,八十年代的讨论都在国家政府掌握的媒体上,言论是有导向的,今天的讨论(争论)主要是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上,发出着不同的声索。尽管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这些声索都是时代的精神与思潮印记。


社交媒体、自媒体与“主流媒体”当然其作用是非常不同的。正因为今天的社交媒体、自媒体成为了社会社交生活的主要载体,是真正的“主流媒体”,这样讨论就更加清楚地传递出话题对于电影意味着什么。也许往后我们是这样划分媒体的:“官方媒体”和“社交媒体”。两者之间随时都会有呼应,或者回应的。譬如《战狼2》《芳华》,两者都参加了讨论与争论,只是争论的主战场当然必然地在社交媒体上。


当下社会生活不完全由阶层划分,而同时是由族群区别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族群来自哪里?来自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上,不同族群几乎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不同价值观有的依据不同的阶层,但是更多的是依据不同的观念,而观念的传播又凭的是社交媒体,如此,社交媒体就充当了不同族群的温床。


在电影争论的世界中,不同族群的看法,同一族群内部不同的看法,都会发生。观点分歧激烈的时候,族群会分裂,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官方媒体当然是要维护中心化的,而官方媒体也会创新自己的社交媒体,如此,各种族群产生的温床就会应运而生。族群演变成社区,社区又分化出新的族群,反复裂变,每一个人都在认识新的陌生人,都在不停的进入新族群,世界的活力,中国社会的活力因此空前增加。

 

在这些活力当中,话题追随着生活的痛点与喜点波澜壮阔地展开,话题的主题与主题之间相互联系又更替迭代,碎片化的思潮隐隐伏伏。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它们总是又慢慢聚集一起或者综合平衡。总之,类似《战狼2》《芳华》这样的创作就会孕育而生。


电影因社交话题而起,还是社交话题因电影而起,因为没有轴心思维,也就无关紧要。事实上,这是双向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而已。我们只要知道话题怎样带来电影,电影怎样带来话题就行。传统的时代,人们因为话题的争执相背道而驰。现在电影(本身也是社交媒体)就可以令不同观点的人群彼此直面(在线上)。换句话说,人们因为不同观点而成为不一个族群,但是人们会因为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而走向同一部电影


为的就是为话题本身找到更多更合适的信息,以能够在话题的沟通、交流、理解、争执上,使自己拥有足够的资源。争执是个体认证,个体认证也是一种社交。沟通交流直接就是社交。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芳华》,人们就不会去讨论那个价值观的话题“做雷锋有价值吗?”以及它的延伸“雷锋的价值观是真实的吗?”当代无疑是价值观重塑的年代,因此才会有《芳华》这样的电影和反过来才有了这样的话题。

 

社会话题和社交生活以及社交媒体的彰显,才是这个社会转型的核心所在。当代生活再也回不到轴心时代去了。那些以为社会的统治精神就是统治阶级的精神的意识,无法理解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潮流。甚至,今天我们都不以为鼓吹多元就是前卫的,比多元化更实质改变的,是网络化。任何观点再权威,在网络中都天然被去中心化。


我们的启迪便是,到有着社会性基础的话题当中去捕捉电影的灵感,应该是当今电影创作的不二法门。前些年我们已经开始探索电影创作的接地气问题,很长时间人们其实是讲不清楚什么是“地气”的。


现在看到《战狼2》《芳华》如此勾搭上社会话题,答案不言而喻了吧。电影的地气就是当代最热的社会话题,它们在哪里?在线上,在群里,在朋友圈,在网络社区。在这里发现电影的时代脉搏,你的表达不一定高级,不一定精彩,不一定深刻,但是,一定拥有最最广大的市场。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