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资讯
明明可以靠观众吃饭,偏偏沦落为“最难挣钱”的类型影片之一!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21

说到动画电影,你会想到什么?迪士尼、梦工厂、宫崎骏!而关于国产动画电影,你又能到什么?……好像并没有能脱口而出的企业品牌或者导演品牌。


据艾维电影观察,中国动画电影一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现状:一方面,许多社会人士依然抱着“动画一定是给儿童看的”的陈旧观念;另一方面,动画爱好者和业内创作者主张打造“全龄化”动画电影,急于与儿童动画划清界限,欲摆脱“低幼”标签,但受剧情薄弱的通病掣肘,很少能赢得市场的认可

 

于是,两边都不讨好的国产动画电影,在国内似乎成了众矢之的对象,难得出现票房与口碑双赢的作品。与之相反的是,不少好莱坞动画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和口碑表现却值得津津乐道。

 

据相关公开数据统计,2012年-2017年间,国内每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大约在30-50部之间,且在电影数量上,国产动画电影数量远超进口动画电影数量,但单部影片平均票房低;而占据少量的进口动画影片的票房份额却基本每年保持在60%左右,2017年更是高达近72%,遥遥领先于国产动画影片。以2016年为例,国内动画电影票房取得了79亿的历史佳绩,其中23部进口动画影片贡献了46亿的票房,单部影片平均票房为1.96亿。可以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基本就靠国外进口动画作品撑起来的,尤其是好莱坞动画电影。

 

所以,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只要有好作品,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比如《你的名字》《疯狂动物城》和《功夫熊猫3》等影片的票房均过10亿,表现出了极强的吸金能力。只是遗憾的是,这些所谓的好作品都被好莱坞霸占着。虽然这几年国内动画电影有“崛起”的意向,出现了几部可圈可点的动画电影,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熊出没》等爆款影片分别斩获了9.56亿、5.66亿、8.31亿(三部总和)的票房,但其余大多数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却低于1000万。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就像“过山车”一般,真正给观众印象深刻的寥寥无几。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国产动画电影究竟差在哪?到底是什么制约着国产动画电影的发挥?


1

首先,定位的狭窄。

 

一部影片的定位决定了影片今后的走向,包括营销方式、发行对象等。虽然按类型划分,我国动画电影大致可分为儿童动画、全家欢动画、成人动画三类。然而,统观以往国产动画作品,不管是儿童动画还是全家欢动画,其本质还是儿童专属的娱乐产品,再难以表达出更加广域的趣味和思想。


不仅是普罗大众,还是一些动漫制片方,在其传统意识中,动画电影就是拍给儿童看的,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小手拉大手”、“一拖二乃至三、四”的效果。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受众单一。
表现出的特点就是:主流观众低龄化,而家长只是陪衬。


一位影院人士曾向艾维电影感叹道:“动画电影的观众群体看似庞大,实则却是最难以打动的消费群体之一。我国的主力观影群体是18-30岁的年轻观众,但是动画电影却没有吸引起这类群体的关注焦点。以致于通常情况下,年轻观众并不会愿意去看动画电影,除非动画电影的评分特别高,才会想去看一看。”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少之又少。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近年来业内也推出了不少成人动画作品,比如《大护法》《大世界》。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摆脱“低龄化”并不并不等于“去低龄化”。比如,今年的《大护法》因为太多的血腥画面等直接屏蔽了13岁以下的低龄受众。

 

在艾维电影看来,所谓动画,只是电影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谁谁的专属娱乐产品。反观好莱坞,打从一开始,动画作品的定位就不是专为儿童而制,而是面向全龄化。所以美国动画电影自发展以来培养的观众更加的多元化。这点是值得国内学习的。


2

其次,题材的“低幼化”。

 

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一个老生常谈的缺陷问题。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期公布的立项电影剧本可知,2018年上半年,除《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肆式青春》等少数动画电影,其他多为“低幼向”。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共有8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动画电影,除《十万个冷笑话 2》《大鱼海棠》属于成人向外,其余均为低幼向。

在题材上,国产动画电影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很多动画电影IP多源于电视动画,再改编成大电影。比如我们喜闻乐见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虽然这类型影片依靠电视培养起的庞大粉丝群,票房还算可观,但这也直接造成了国产动画电影IP化开发集中的几个固定IP上,加剧了动画题材内容单一。这是其一。其二,很多电视动画的主流受众面对的就是儿童,题材低幼。而改编为电影之后,只是剧情更紧凑,并未有根本性的突破,延续了电视剧的低幼特性。

 

除了选材于电视剧,动画电影的另一个题材来源便是中国传统的经典IP形象,比如《西游记》《哪吒闹海》《小和尚》《八仙过海》等,时至今日,国内很多动画电影的题材依旧以此为蓝本。而受囿于动画电影就是为儿童服务的陈旧观念的影响,即便是在经典IP的题材选取上,更多的还是偏向于“低幼化”。其实,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只要认真挖掘传统题材,不愁好剧本,比如中国古代的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古典小说等值得开发的题材还有很多,再如近代、现代的一些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中的故事都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此外,在开发本土题材的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全球化”思路。比如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便是对中国文化成功的借鉴,其用文化融合的方法,将原本美国观众所陌生的花木兰故事进行具有美国风格的叙事创新,给受众展现了一个体现西方价值观的影子。这就是好莱坞动画在选材上的拓展与创新。


当然,中国也不乏蹭国外IP的,如《泰迪熊之玩具大战》《疯狂丑小鸭》《丑小鸭历险记》《白雪公主和三只小猪》《新木偶奇遇记》等皆使用了国外童话角色,但观众并不买单,原因无非在于“克隆”意味太浓,虽然融合了中国特色,但也只是中国元素符号的堆砌,很容易给人以“美国二流动画电影”的印象。中国动画电影可以借鉴国外的IP丰富题材,但不能一味的陷入“克隆”的误区,还是要坚持创作自己民族的东西,发扬“中国心”的工匠精神。

 

3

再者,影片的表现手法缺乏创意。

 

据艾维电影所知,迪斯尼作为美国动画的代表,叙事风格一向以夸张诙谐为主,不管动画电影中的人还是物都有鲜明的特色。传闻迪士尼在创作《疯狂动物城》时,为了让动物惟妙惟肖,花了18个月的时间对动物调研,甚至跋涉9000英里前往非洲的肯尼亚,进行动物个性与行为的深度发掘。例如大象吃冰淇淋,狗熊蹭树,角马排队过马路,还有野牛警长著名的瞪眼表情包,都来自非洲动物们的真实表现。而中国缺乏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多不过是将物拟人化,人物的形象也比较扁平化,在细节打磨上比较粗糙。

 

当然这与国内的市场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投资者的出发点更多花在票房的回报率上,而不是如何将影片制作的更加精致、有新意。于是乎只要出来一部票房不错的片子,马上会有一堆模仿品居上。如此急功近利的市场氛围下,谁还会花精力去创新表现手段?


4

最后,动漫人才的匮乏。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中国的动画技术现在一点也不差。比如日本很多优秀的动画都是中国代工的,如果你要中国人复制一部和《火影忍者》、《海贼王》画面质量一模一样的动画,只要资金足够,是绝对没问题的。这说的也没错。现在的动画技术都是靠电脑制作出来的,如果要找几个这方面的人才确实不成问题。但从动画行业的整个产业链来看,中国的动画制作技术还是远不及美日等国家。就如,苹果手机的代工厂都是中国企业,但这能说明,我们完全掌握了苹果的技术吗?不能。

 

再如目前正在影院热映的青春题材动画影片《昨日青空》在此前宣传时,就在一张宣传海报上,密密麻麻的罗列了所有制作者的名字,并重点打出了“100%国产团队”的字眼。试想,偌大的中国,我们居然很难找出一部完全原创的动画电影作品,这确实挺讽刺的。而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国产动画电影的一大痛点:中国动漫人才还是相当缺乏的。

 

正是这些原因制约了动画电影的进一步发展。而上游影片的输入,必然影响到下游放映的效果,如排片、上座率、票房等。目前看来,国产动画电影要想撑起中国票房的一片天还很难。


——参考文献——

1.《好莱坞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作者:尹鸿 萧志伟

2.《中国动画电影史》 颜慧 索亚斌 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第200页

3.半岛都市报:《好莱坞套路深为何观众仍买账?》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