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当好生命禁区的"一线总指挥"
人气:    发布时间:2018/7/10

名片

袁明光

石渠县委书记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徐登林)蔚蓝天空下,机车穿梭,人头攒动。7月7日,位于甘孜州石渠县正科乡的石渠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地一片繁忙。“完成了多少工程量?”一踏进园区,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便问起施工进度。“已完成70%。”建设方项目负责人李海江回答。“我们这里施工期只有半年,你们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提前工期。”袁明光叮嘱。

“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吸不饱,睡觉火边烤。”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石渠县,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自然地理条件最恶劣、经济发展困难最多的县。如何带领全县人民摆脱贫困?袁明光扮演着“一线总指挥”的角色,用艰苦奋斗书写着“美丽石渠”。

交通攻坚

打通发展的“肠梗阻”

袁明光还记得,2015年6月自己刚到石渠担任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时,从县城到洛须镇开展工作,70多公里的路程,硬是在越野车上颠簸了4个小时。如何打通发展的“肠梗阻”?他花了近4个月时间,对全县23个乡镇进行摸底调研。随后,石渠全面打响交通“攻坚战”。

此后,袁明光带着大家定规划、跑项目、寻资金,每一条道路“从立项到竣工”几乎全程参与。

2016年,国道215线在石渠境内从洛须镇到奔达乡满真村项目进行可研评审时,袁明光才知道,争取多年的满真村到真达乡30公里道路未纳入国道215线延伸线。“当时,我心急如焚。”满真村到真达乡这条路不仅辐射石渠县2个乡6个村,而且连接了国道345线和国道214线,是出省的重要通道。

满真村到真达乡的路必须修。2017年8月,石渠县自筹资金1亿元,开始建设道路。可是,项目总涉及资金1.6亿元,不足部分哪里找?袁明光多次到甘孜州交通运输局和省交通运输厅奔走,最终省交通运输厅给予此路150万元/公里补助。

短短3年时间,石渠境内多条国省干线相继开工建设。仅2017年全县就投入9353万元建成通乡通畅油路56.8公里,投入8.06亿元完成通村通畅公路1151公里。

 

 

抗击“虫癌”

有效控制传染源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脱贫奔康。”这是袁明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数据显示,2015年石渠县包虫病患病率12.9%。包虫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被称作“虫癌”。抗击“虫癌”,石渠从基础抓起。

“犬只是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袁明光深知,开展犬只规范化管理是根治包虫病的“牛鼻子”。

如何把染疫犬与健康犬区别开?“经过长时间琢磨,我用上两样东西:项圈和芯片。”袁明光说,前者实现了犬只户籍管理,有了这个挂在狗脖子上的项圈,狗属于哪个乡哪个村哪一户、户主电话号码等信息一看便知;扫一扫后者,犬只每月喂药、染病等档案清清楚楚。

2015年11月,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启动。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袁明光带头深入寺庙、群众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明包虫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国家关于包虫病防治的优惠政策,以及县委县政府坚决打赢包虫病攻坚战的决心。

经过全县上下一年的不懈努力,石渠县包虫病防治群众总体支持率从26%提高到98.33%,规范管理家犬16072只,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发展产业

拓宽脱贫增收路径

2016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袁明光成为洛须镇洛须村贫困户徐娴脱贫帮扶的县级领导。

徐娴和丈夫离婚后带着3个孩子,一家没有收入来源。袁明光结合洛须光热条件好的优势,帮助徐娴建成一个蔬菜大棚,每年能收入5000多元。

在袁明光看来,坚持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通过对石渠县情的深入调研、深刻分析,他确定了“立足资源、建强基地、做大品牌、拓展市场”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联合投资、利益均沾”等方式吸引多方社会资本参与,全县培育起10多家龙头企业。

作为牧业县,石渠以“支部+合作社+牧民”形式,为每个贫困村投入50万元产业培育启动资金,引导贫困村组建专业合作社108个,大力发展牦牛养殖、牛肉和奶产品加工,目前成为牧民脱贫增收的主要路径。

石渠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石渠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集农业现代化生产、休闲观光旅游、科技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按袁书记安排,项目一边搞基础建设,一边试种果蔬,西瓜再等一个月就可上市。”石渠县太阳部落农畜土特产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万绪高兴地说。

 

 

新闻链接》》》

你不知道的石渠

石渠地理

石渠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北起巴颜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鲁里山脉的莫拉山段,西北部与青海玉树州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江达县隔江相望,东南面与色达县、德格县毗邻,距康定696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幅员面积25191平方公里。

石渠县阿都措自然环境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东北为巴颜喀拉山脉,西南为沙鲁里山北段,东缘吉根巴俄达者山峰海拔5334米,其北贡嘎拉者山峰海拔5325米,全县平均海拔逾4000米。

石渠县属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气温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无绝对无霜期。

石渠经济

石渠县以畜牧业经济为主,是四川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牧业县。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317.13万亩,耕地面积6.89万亩,林地8.54万亩。

2010年石渠县投入资金356.17万元,完成退牧还草工程建设6.67万公顷,完成俄多玛乡优良牧草种植示范推广项目建设533.33公顷,治理鼠虫害草地7.67万公顷,人工种草396.67公顷。年末各类牲畜存栏57.23万头(只、匹),肉产量7191吨,奶产量1.26万吨,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22.36%、20.33%和15.30%。年内,农作物播面积2490.2公顷,粮食总产量4959吨。

石渠文化

中国石刻艺术王国·石渠县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边陲,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25191平方公里,总人口9.7712万人,藏族占95%,距省会成都1070公里,距州府所在地康定693公里。境内气候具有十分典型的季风高原特征,气温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长冬无夏,四季不明,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1.6℃,最低气温-40℃。

“6月飞雪7月冰,8月封山9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这就是石渠——冬季暴风雪的“巢穴”,冰雪的“故乡”。

虽然石渠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但这里有广袤神奇的草原,有巍峨的雪山、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有享誉海内外的虫草、贝母、人生果、红景天等天然名贵中药材,有世界珍稀动物白唇鹿、黑颈鹤、野牦牛等。

在太阳部落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这里有世界上最长的石经墙、最远古的石经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摩崖石刻、神秘的利山巨石群。原始古朴的查加部落,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发祥于此。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6%,平均海拔4580公尺以上的世界高城——石渠与内地相比,不论经济基础、百姓生活、城镇基础设施等方面,差距都很大,但这里的人民是勤劳的民族,在这片被誉为“生命禁区”的冻土地上,太阳部落儿女为了这片冻土在不断的努力,为了家乡的建设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民风民俗

石渠在甘孜州西北部,与青海称多、达日、玛多接壤,距离康定696公里,距离成都1054公里。这里的平均海拔为4250米,比拉萨还要高600多米,气候恶劣。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18个原始游牧部落——太阳部落。

石渠藏语名“扎溪卡”,意即雅砻江源头。石渠系藏语“色须”译音,因境内的黄教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7℃,最冷的时候是-45℃。独特的高原气候和游牧部落文化塑造了石渠美丽灿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走婚

石渠还拥有独特风俗,在这里,男女恋爱是不受束缚的,这里的婚俗有一点像泸沽湖边的“走婚”

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在一起。小伙子半夜来到姑娘的花楼下,先对歌对上“接头暗号”。接着就以极其迅速的动作爬到了楼上。原来这摩梭人的房屋都是用圆木搭建而成的,那圆木上面的缝隙足以手脚并用,承受全身的重量并上行。走婚也不意味着随便换人。虽说是男不娶女不嫁,但要确认正式的关系,男方家还是要来提亲的,特别是生了小孩以后,就是固定的了。

游牧

石渠县存在不少的游牧部落,他们逐草而居,在2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由迁徙,过着自给 自足的生活。虽然政府给他们划出定居点,但游牧民族自由的天性让他们难以定居下来。

迁徙过程中也不能忘却与神的对话和交流,于是,在转场的浩荡大军之中,多了一群僧人,他们平日里劳作,做法事时便住进移动的帐篷寺庙,100多平方米的帐篷寺庙中放有佛像、法器和五颜六色的经幢,那氛围与固定的寺庙并无两样,对信徒的佑护当也一样。这个移动的寺庙始建于1791年,由却支·仁切布创建,名叫查加寺,属宁玛派(红教)。

民间故事

农村牧区广为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有神话传说、爱情故事、人物故事等。故事大多取材于农牧区生活,有赞美坚贞爱情的,有崇尚英雄人物的,有鞭笞丑恶的,有讽刺贪婪的……境内一山一草、一石一树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数量多,题材广泛。如:广为流传的《格萨尔王传》;爱情故事:《黄鸭》、《青蛙王子》、《茶和盐的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阿口登巴的故事》、《聪明人的故事》、《两个喇嘛》等;寓言和童话:类有《愚笨的青蛙》、《去拉萨的路上》、《机智的麻雀》等。这类故事一般一个接着一个,既独立,又关联,成为系列故事,格调滑稽,风趣,辛辣,把剥削者贪婪又愚笨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民间歌舞

石渠境内民间流行众多的山歌、劳动号子、弦子、锅庄、民间弹唱等,其内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情感等方面,曲调多样,有的如涓涓细流,微风拂面,有的似高山大川,气势恢宏,有的悠然风趣,有的情真意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民间艺术形式,充满着浓郁的草原气息。这里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民间歌舞已深深植根于这片广袤草原。

藏戏

藏戏传入石渠境内大约在16世纪中叶,当时境内以色须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庙相继建立,作为寺庙乐舞的藏戏即随之传入,历经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集传统精粹和地方特色为一体的藏戏剧种。

石渠藏戏是一种源于寺庙祈神活动和民间生活的戏剧.其取材分为两大类,即历史题材和神话题材,如《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米拉日巴》、《志美更登》等。

服饰

藏袍是藏民族从远古流传至今的主要服饰。其特点为古朴曲雅、美观大方。其结构为大圆领,开右襟,左襟大、右襟小。其工艺精湛,选料讲究,融合了传统服饰与现代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民族服饰。

帐篷

有人说不到石渠,不知草原之大。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石渠的居住所均以帐篷为主。帐篷样式多样,特色各异,但以牛毛帐篷为主。石渠帐篷在藏区都享有较高的美誉。(来源石渠县人民政府官网)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