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编剧在线
新时期抗战题材电影的探索轨迹
人气:    发布时间:2019/6/25

所谓新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是按年代做出的一种大致划界,指改革开放后至当前这段时期,而这之前至建国初,则可称为早期抗战题材电影。

早期抗战题材电影,主要特征是从正面对抗战英雄人物、英雄事件的表现和颂扬,对日寇疯狂残酷的罪恶行径的谴责和控诉。

新时期抗战题材电影的总体特征,应该是对战争多视角、多侧面的反思,对人性多方位、更深入地挖掘,以及艺术表现上的多种探索。

这种以反思为基调、以视角变换为新切入点的共同特征,是有迹可寻的,同时又因受到不同时段社会思潮、不同编创团队自我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各有其优劣得失。

如何评判新时期抗战题材电影的优劣得失,需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尺,为此列出五个标度:

1、电影立意:电影是想反映什么,强调什么?

2、历史真实度:影片是否真切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偏于一隅甚至是一厢情愿?

3、主要人物的普遍代表性:影片主要人物,是否天然地就具有普遍的人群代表性?如果是偶然情况下出现的个别人物,是否依然能代表通常情况下的人群?

4、突破和创新:影片的突破点在哪里?达到了什么层面?有哪些特点和创新?这种创新是成功的还是有所偏失的?

5、价值观和客观影响:影片对战争性质的认定是否是正确的?对人性的探所传达的理念是端正的还是偏颇的?影响是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

接下来就以时间为轴线,依次对大约十二部代表作品做出简要赏析。

一、《血战台儿庄》意在还原部分历史真实

《血战台儿庄》,1986年公映,导演杨光远、翟俊杰,豆瓣评分8.1分,讲的是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将士在台儿庄与日军正面对战,最终告捷的战争事件。

由于国共长期对立,对于抗战时期国军正面战场的历史功绩,长时间没有作为独立核心内容予以反映的影视作品,随着两岸政治环境的缓和,《血战台儿庄》终于做出了突破。

《血战台儿庄》的上映,对当时的大陆观众来说,所引发的是一种惊异和新鲜的目光。通过这部电影大众看到了同样血勇的另一个面,这样的完整的抗战历史观是实事求是的,是有纠偏作用的,并且纠偏没有过正,对国军存在的内在矛盾也较为客观地做了触及。

此后以国军抗战为主题的电视剧不断涌现,而同类电影却很少再有产出,一方面是新时期的抗战类型电影本来就稀少,另外国军二十二次大型会战均是战果惨重,除了台儿庄大捷险胜,在取材上多少也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如果思路再放开一些,跳出不是中共就是国军的巢臼,抗战题材电影依然大有潜力,比如台湾拍摄的以族群抗日为内容的《赛德克巴莱》,就很有史诗般的恢弘气质。

二、《战争子午线》开创了历史人物与当前场景的穿越交叠手法

《战争子午线》,1990年公映,导演冯小宁,豆瓣评分8.4分,讲述了青少年八路军沿长城进行的一场绝地搏斗,13名爱国抗日青少年仅一名女护士生还。

影片依然是从正面歌颂英烈们的英勇顽强、艰苦奋战,主要人物还是八路军战士,可是在表现手法上,成功地利用闪回、畅想、交叠等镜头语言,使过去的英烈们时常置身于当前和平年代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残酷与幸福的强烈的比照,从而以更强的带入感,使影片缅怀先烈、赞颂和平的主题获得了更为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三、《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对施暴者的罪恶行径做出了历史的聚焦

《黑太阳南京大屠杀》,1995年香港大风电影公司拍摄,导演牟敦芾,豆瓣评分6.7分,以真实影像资料档案为基础,再现了日军疯狂屠杀南京平民百姓、使无数家庭惨烈历史,同时聚焦日军高层将领的言行、揭露了其残暴意图之所在。

之所以在以列举内地影片为主的这篇文章中,特别列入这部电影,因为众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地影片,几乎都没能像这一部不加臆想地再现日寇的罪恶、广大平民的悲惨。

尤其是影片对日军高层的战略意图、训服企图、纵容态度,对中下层日军的日常所作所为、心理心态、内部争斗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再现。这对于往往以抵抗者为主角的抗战电影来说,也是一种突破。

影片之所以没有得到更高评分,应该有艺术演绎上稍显粗糙的因素,比如全片没有一位名演员及外籍演员,日军说的也全是中国话没有请日语翻译,但也恰恰反衬了其他所谓阵容强大的大制作,并不一定能拍出思路端正、震撼人心的佳作。

四、《南京1937》审视侵略战争对中日双方平民共有的残害

《南京1937》,1996年公映,导演吴子牛,豆瓣评分7.1分,讲述了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险恶遭遇。

影片较为成功的在极致环境之下,对人物情感的演绎是合理的、是能够反映复杂人性特点的,对揭露侵略者的残暴也是有力的,遗憾之处在于这种组合式家庭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只能说是主题先行之下的人为构筑。

此外,2015年还有人拍摄了一部《南京东1937》,剧情变换成了一个喜好围棋的日本军官娶了中国太太的故事,以围棋寓言成败得失,豆瓣评分仅3.3分,标示着对严肃题材臆想化处理只能走向死胡同。

五、《黄河绝恋》为抗战片加入了新元素

《黄河绝恋》,1999年公映,导演冯小宁,豆瓣评分7.5分,以八路军护送美国飞虎队航空员过黄河为主线,以八路军女战士和班长的与他们的家族的恩怨为辅线,演绎了特定背景之下的战争与爱情、亲情与革命情怀、家族恩怨与民族大义。

《黄河绝恋》对抗战电影做出了两项开拓,一是引入国际友军这个新视角,展现国际人士对抗日、对战争的感受和变化,同时对照中国民众对战争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异。

另一个更为显著的是对故事格式的拓展,以往的抗战片是单纯以战斗故事为主要内容,《黄河绝恋》格外地加大了爱情的比重,变成了抗战+爱情的新格式,使人性中最柔软明媚的那份情感,像一朵残酷战火中含苞绽放的山花,以其顽强、含蓄、艳丽的姿色,浑合着民族大义、亲族恩怨、文化触碰等丰富而剧烈的洪流,升腾为滔滔黄河上的一道奇虹。

《黄河之恋》以奇致胜,同时也因奇而有所受限,因为这个中外抗战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毕竟是个案,虚构的成分使影片真实度打了折扣,从而消减了一些接受度及感染力。

不过,男主角飞虎队航空员还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他对中国抗战的认知、反应、情感,放大或者移值于更多爱好和平、崇尚美好的国际友人群体,依然是真实的、可信的。

六、《鬼子来了》意在审视战争之下的国民本性

《鬼子来了》,拍摄于2000年,导演姜文,豆瓣评分9.1分,讲述了中国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立意是对中国百姓人性特点、生命姿态、对战争认知的审视探究。

《鬼子来了》,无意辩争是八路英勇还是国军有功,或者是后来流行的国际友人多么给力,影片感兴趣的是中国人,是中国普通百姓在面对重大变故时,最原生态的本性反应。这一角度弥补了以往抗战影片的视野局限,并使其意义得以更为深纵。

在人物选取和塑造上,以往的抗战片往往以英雄人物作为主角,所表现的是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所代表的是正面的、优秀的民族品质。《鬼子来了》把视角转向数量更为广大的的中国普通百姓,以马大三和村民们为样本,揭示更为丰富、更加普遍也更为真实的中国人性情。

这种真实就不仅仅是正面的,如善良、务实、礼敬、守信、有血性、知恩图报等优良品性,更有着愚腐、苟且、懦弱、麻木、天真、自欺、算计小利、无视大义等负面的秉性。

而这种正负两面是混合的、随着时势的演化而发展变化的,当先天的正与负与极端的环境发生了激烈碰撞的时候,其遭遇必然是惨烈的、深沉的、能够穿透阶段性的历史时光,而长久地发人深省、震颤心魂。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鬼子来了》已超越了抗战历史片这个单纯的价值标签。

七、《紫日》扩充了不同阵营间平民化多视角的比照

《紫日》,2001年公映,导演冯小宁,豆瓣评分8.0分,一位中国农民和苏联女兵、日本少女在日本军占领的林区求生、抵触和联合的故事。

《黄河绝恋》虽然引入了外国视角和恋情这样的新元素,男女主人公依然是军人,《鬼子来了》把视角投射到对普通平民和国民性情的审视之后,《紫日》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多国比照,包括作为侵略者的战争发起国的普通平民。

中国老百姓杨玉福,与日军有杀母之仇自己也险些被日军屠杀,万幸被苏联红军救下;苏军医护人员娜佳虽然有军人身份,在影片偏离激烈战场的环境中,更是一名怀着失子之痛的普通苏联国民;日本少女秋叶子单纯无知,却因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诲,时时面临善恶的抉择、恩怨的判定。偏离炮火硝烟的美丽林区里,不同种族个体之间的命运交错和心灵际遇,更显得激烈、残酷和真切。

《紫日》相比《黄河绝恋》,选取的依然是特殊时期、稀少事例,也依然保证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人物的普遍代表性。而对不同阵营平民百姓所面对的不同命运遭遇,对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人性共性与异变的审视,均做出了视界更广、比对更为聚焦化的演绎,

八、《举起手来》系列是一种怪味的喜剧化尝试

《举起手来(十面攻敌)》,2005年公映,导演冯小宁,豆瓣评分6.3分,内容是村民、女大学生和游击队与日军周旋保护文物的故事,以戏谑和夸张的形式演绎战争。

首部《十面攻敌》的场景是农村,表现的是农民、学生、村童、游击队员的智勇;第二部是《追击阿多丸号》,加入了国共间谍战,使角色和戏份更为悬疑刺激,道具方面提升为飞机、军舰,使得画面更具有冲击力,而豆瓣评分却仅有4.2分;第三部有传闻已经拍完,是以台儿庄大捷为故事内容,并且是上下两集,不过一直没有看到公映。

战争是残酷的,悲痛和惨烈是这种类型作品的天然属性,可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也始终昂扬着一种不畏凶险、乐观自信的精神,当观众已然体验太多刺心的酸痛之后,是否可以以胜利者的心态、从喜剧的角度去回顾和搬演这段历史?尤其是不便以更多血腥场景,面向新生代少儿的前提下?这可能是制作者明确的或者是无意识之下的编创动机。然而,侵略者决非影片所调侃的那样蠢笨可笑,影片过度的夸张背离了历史真实,同时也就偏离了艺术的真实。

九、《南京!南京!》出于感恩,《拉贝先生》在于宣扬人道主义精神

《南京!南京!》,2009年4月22日公映,导演陆川,豆瓣评分7.5分,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以国际难民区的组建和维持为主线,讲述了拉贝先生及同伴、国军士兵、翻译唐先生、女大学生、风尘女子等人的艰险经历,试图以不同的视角对战争和人性做出审视和推演。

而影片中所加入并占有一定篇幅的个别日本士官良心发现的剧情,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没有展现出其情感转变的内在逻辑动因,实在显得一厢情愿。

《拉贝日记》,2009年4月29日公映,中外联合摄制,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豆瓣评分7.2分,影片从亲历者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重点演绎了拉贝先生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创建“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万中国百姓生命的传奇经历,反映了纳粹阵营中的裹挟者对战争认知的觉醒以及人性良知的光辉。

十、金陵十三钗》以商业化电影的模式演绎抗战题材影片

《金陵十三钗》,2011年公映,导演张艺谋,豆瓣评分8.0分,影片讲述了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避难于一间教堂里的假扮神父、十三名风尘女子、女大学生、国军伤员等不同背景的普通人,在残酷环境下的惊险经历和痛苦抉择,颂扬了人性救赎、生命气节以及人道主义的主题。

《金陵十三钗》在基本保证不偏离史实的前题下,更为注重的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身的吸引力,抗战因素只是作为有利于达成极致环境、极致人物、极致人格的一种历史背景。

而恰恰是这极致的故事和丰盈的人物,反而恰到好处地令观众对抗战历史有了更为深切的代入式体验。就电影电影的表现手法来说,比以往模式化的英雄赞歌、单纯战斗事件再现,在电影的可观赏性及观众喜好度调整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与《金陵十三钗》可做参照的是张艺谋早在1988年拍摄的《红高梁》(豆瓣评分8.2分),同样融了合抗抗战背景、同样是百姓视角、同样以讲故事为主、同样注意中国风,也同样开创了早期商业电影的新模式。

十一、《太平轮》试图以史诗模式讲述战争与人生

《太平轮(上)》,2014年公映,豆瓣评分5.7分;《太平轮(下·彼岸花》,2015年公映,豆瓣评分6.5分,导演均为吴宇森。影片以上世纪40年代战火纷乱的时局为背景,讲述了三名军人和各自恋人跨越时代的爱情故事,是一部集战争、爱情、灾难多元素于一体的影片。

《太平轮》演员阵容豪华,场景画面宏大,涉及战争与政治、人生与爱情、时势与命运等多重领域,再现了浩瀚历史大潮中作为生命个体的悲欢与浮沉。

也正因为所要承载和表达的太多,使得影片类型不够明确、内容过于冗沉、情节不够洗炼,人物形象不够突显,冲突不够激烈、节奏有些缓乱,所以总体感觉有些吃力,反而不如着重讲好一个主题,突出塑造一两位主要人物,更容易能够以小搏大。

十二、《百团大战》重回单纯再现正面斗争模式,未能顾及观众适从度的调整

《百团大战》,2015年公映,导演宁海强、张玉中,豆瓣评分4.6分,影片从战略、战役、战斗三个层面再现了一九四零年中共的发起的百团大战史实,是延续正面描述抗战的当前新作。影片中规中矩,崇高伟岸,也符合历史真实,只是已然远离战火纷飞年代,时代变迁之下观众的兴趣点也有所转变,照搬模式化的老的表现形式,这与注重创意的新时代精神是难以应合的。

其实在这之前的1995年,就曾有一部翻拍铁道游击队故事的《飞虎队》(豆瓣评分6.6分),虽然大咖云集,却也因为未能脱离老旧模式的壳窠而无甚反响。而相比较另一部以解放战争题材翻拍的电影,徐克2014年版英雄传奇《智取威虎山》却反响热烈,区别就在于是否接合时代的新特点做出了适宜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上面所列举的十几部影片,高分区集中在2000年前后,代表影片是《鬼子来了》、《紫日》及《黄河绝恋》;首部低于6.5分的是《举起手来》,而后的更低数则是出现于2014年和2015年的《南京东1937》、《百团大战》和《太平轮》。

就素材来说,所举十几部影片有关南京惨案的就高达六部,几乎占了抗战影片的半数之多,而所有这同一素材的影片没有一部是得到8分以上的。

以正面角度演绎斗争故事得分较高的,是早期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和1990年的《战争子午线》,均在8分以上,至1995年的《飞虎队》、2005年的《举起手来》、2015年的《百团大战》,评分均在6.6以下。

而以平民百姓为视角的抗战影片,得分普遍较高,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如《鬼子来了》、《红高梁》、《紫日》、《金陵十三钗》。可以说,新时期抗战题材影片的突破口,集中在了平民化这个点上。

未来的抗战题材电影,又将如何创新、如何突破呢?(原创:西果)

 

0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