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资讯
《养家之人》:民族动画风格与文化表达
人气:    发布时间:2019/5/20

作者:陈亦水 

责任编辑:徐辉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动画》2019年第2期


2019年,爱尔兰卡通沙龙工作室(Cartoon Saloon)制作的第三部长篇动画、诺拉·托梅(Nora Twomey)独立指导的动画电影《养家之人》,终于在中国上映。影片以其鲜明的欧洲动画风格和民族文化立场,曾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动画长片提名,是当代世界动画电影多元化发展的新标杆。


动画电影《养家之人》诞生于“第三波”爱尔兰电影浪潮(1)这一极为重要的本土文化产业语境。早在2009年,由汤姆·摩尔(Tomm Moore)执导、卡通沙龙工作室的首部长片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亦曾问鼎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标志了“第三波”爱尔兰电影浪潮下爱尔兰动画的崛起。(2)十年之后的这部《养家之人》,不仅延续了卡通沙龙的民族动画创作传统,还有着导演诺拉·托梅的个人艺术创新。


2019年1月17日在国内上映以来,截止2月17日,《养家之人》在这一个月内共获得620.19万的票房,(3)尽管市场表现远不敌同期的国产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但无论其动画艺术表现力还是文化内容的表达,都有着极为独特的欧洲艺术风格,体现出创作者的全球视野与政治格局,不仅为世界动画创作带来了深刻启示,更值得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人关注与深思。


一、动画空间设计中的伊斯兰

民族美学风格


卡通沙龙的作品,一直以来有着鲜明的民族动画创作立场。如果说首部作品《凯尔经的秘密》,旨在塑造爱尔兰民族本土国家文化形象,那么第二部长片《海洋之歌》,则将宗教文化地理范围扩展至北欧的凯尔特和爱尔兰神话传说,成功地展现了独具欧洲民族美学风格的动画作品。而到了这部《养家之人》中,诺拉·托梅的画笔则直接跨过了整个欧洲,直接落在了相对于西方世界独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民族文化范畴之中,并采用了剪纸动画技术,以浓重的笔墨展现历史神话和幻想场景,体现出具有装饰风格的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的视觉表征。


1.讲述民族历史的伊斯兰美学风格


自古以来,伊斯兰艺术的视觉风格,表现为由各种精美细密的纹样拼贴起来的装饰色性极强的图案,主要由“象征顽强生命力的植物纹、充满玄奥的几何纹、富有韵律感的阿拉伯文字纹样”(4)这三种图案组合而成。《养家之人》对这一伊斯兰艺术视觉风格的成功再现,体现在虚构空间的符号化设计上。

 

例如,在开场片段的第一个发生在虚构空间的叙事段落里,当帕瓦娜父亲讲述民族传说与历史时,如图1所示,创作者采用了剪纸动画技术,展现了依靠几何图案和轮廓表意出来的山脉、建筑、骆驼的剪影,在表意地平线的半圆形球面上,构成了明暗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正是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即“不注重对人物、动物的写实造型”,而是强调花草植物、几何图形与阿拉伯数字书法的图案之装饰性。(5)伴随着帕瓦娜父亲的旁白“我们的家园叫阿利亚纳,是高尚与荣耀之乡(图1左图),我们可谓世界交通之枢纽,让东西方互通有无(图1右图)”,影像化地展现了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的视觉表征。作为开场不久发生在第一个虚构空间的叙事段落,首先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奠定了伊斯兰民族美学风格的主基调。


2.“苏莱曼的故事”的阿拉伯神话色彩


这种通过剪纸动画技术塑造虚构空间的艺术设计,在“苏莱曼的故事”这一剧中剧的神话故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在帕瓦娜个人虚构的“苏莱曼的故事”里,创作者熟练运用剪纸技术,营造出极具装饰色彩的动画空间,神话英雄人物苏莱曼所经历的一切人物、场景及心理感受,则无不充满类似《一千零一夜》这种阿拉伯神话色彩。


如图2所示,左图是一个展现透视空间的画面,创作者按照不同的剪纸排列次序和色调对比来表现空间的层次感(而非现实空间的色彩虚实来展现纵深),右图是象征邪恶势力的红云不断飘过苏莱曼身边的动态场景,同样也是依靠不同元素的排列次序来表现空间感。这种极具阿拉伯伊斯兰艺术视觉表征的动画风格,塑造了一名极具伊斯兰民族传说色彩的少年英雄形象,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美学本土化风格的表现力,使得银幕上的动画影像与民族化叙事风格始终处于一个统一的表意系统中,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式的叙事表达。


二、阿富汗现实场景中的女性角色塑造与现实关注


作为一部以手绘为主要表现的动画电影,《养家之人》的核心叙事线索是主人公帕瓦娜一家遭遇的阿富汗现实情境。和“苏莱曼的故事”相比,创作者以写实风格再现了阿富汗女性所遭遇的性别压迫和塔利班强权政府的欺压,讲述了一个现实女性英雄故事,这是导演诺拉·托梅之于卡通沙龙工作室民族动画创作最重要的艺术创新。


1.阿富汗现实场景的写实风格


和卡通沙龙工作室动画前作《海洋之歌》的现实场景表现方式相比,诺拉·托梅在《养家之人》中增添了很多人物、建筑、物体的阴影,透视法处理更加写实,以突出纵深空间的立体感再现了充满战乱的当代阿富汗社会现实情境和女性恶劣的生存状况。

 

如图3所示,左图是《海洋之歌》以平行视角展现主人公乘坐的汽车,同时又以俯视的视角表现了这帧全景画面:以街道横平竖直的两条水平线作为整个画面的基准,街道上的人物、汽车、房屋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平面展开的构图极大地削弱了现实感,营造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童话情景。而《养家之人》中的现实场景,则有着明显的写实化风格:右图也是以平行视角展现主人公的,整个全景画面同样也是以平行视角进行展现,不同的是,创作者以不同浓度的阴影刻画前景人物,增强了透视空间,并且以虚化背景的方式体现纵深空间。在右图中,对背景集市进行了明显的雾化处理,不仅还原了中东多尘沙的地理风貌特点,还营造了嘈杂、贫穷、混乱的阿富汗国家氛围。尤其是在人物塑造上,虚化的景深更勾勒出强壮的塔利班士兵与瘦小的帕瓦娜人物轮廓,二者尺寸形成了明显而强烈的对比,既渲染了士兵即将得知妻子突然离世这一悲伤消息的凝重感,又刻画了二者在性别、政治权力方面所存在的强大而明显的不对等关系。


2.写实化的电影声音再现阿富汗女性痛苦


除了写实化的动画影像,创作者在电影声音方面亦独具匠心,同样以写实手法展现塔利班政权加诸在女性身上的暴力,进而刻画了隐忍而坚强的阿富汗女性。

 

在此,以帕瓦娜母亲被塔利班士兵毒打的叙事段落为例。在这样一部以写实风格表现现实场景的作品中,创作者并未直接展现血淋淋的暴力景观,而是通过电影化的表现方式,再现了阿富汗女性身上所承受的痛苦。图4左上第一帧画面,为塔利班士兵举起帕瓦娜母亲的手杖痛打母亲;下一个画面并未剪切至受苦母亲的反打镜头,而是通过坐在卡车上的士兵这一纵深空间,表现出其他人对于这桩暴力事件的疏离与冷漠情绪,然而画外声音仍是士兵毒打母亲的撞击声、斥责声与呻吟声;紧接着是右上的第三帧画面里,电线杆上金属零件的碰撞声,穿插在士兵毒打母亲的暴力背景声中,渲染了这一悲凉的气氛;下图第四帧和第五帧画面,则是帕瓦娜试图寻找被士兵撕碎了的父亲的照片,如此交代帕瓦娜暂时缺席的原因;最后一帧画面则是母亲的手杖重重落地的声音,标志这桩暴力事件的结束。从手杖被高高举起到摔落在地,创作者通过声音来表现暴力,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动画作为一种表意艺术所带来的非真实感,令观众切身感受到发生在阿富汗女性身上的痛苦,同时也为后来帕瓦娜寻找父亲、母亲誓死捍卫家庭埋下了人物动机与情感逻辑的伏笔。


3.银幕内外阿富汗女性的现实关注


在银幕上,爱尔兰动画人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妇女解放的立场,体现了创作者对于阿富汗本土性别问题的现实关注。


《养家之人》的故事中,由于帕瓦娜的父亲被抓进监狱,面对这个“没有男性相伴女性不能单独出门”的父权社会威压统治,性别扮装成为她唯一的生存策略。帕瓦娜因此通过性别扮装的策略“潜入”父权社会制度之中,进而完成养家与救父的使命,塑造了一个女扮男装、勇敢而坚强的女性形象,成功地再现了原著小说中塔利班政权控制下的女性如何为了生存而斗争的勇气与智慧。


值得关注的是,在银幕之外,大量的阿富汗女性也参与了影片的创作。创作者邀请阿富汗妇女组织(Afghan Women’s Organization)的成员写下了士兵信件的原文,然后再由西方动画师们“画在”银幕之上,以便更真实地还原电影剧本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来自喀布尔的阿富汗国家音乐学院的纳希德女子合唱团(Nahid Women Choir)歌唱了影片的主题曲,并且绝大多数阿富汗角色都由阿富汗人配音,以便更加真实地还原阿富汗现实感。


作为一部由阿富汗女性亲自参与讲述自身故事的动画电影,其现实意义甚至不亚于电影的艺术成就,值得当代动画人所铭记。


三、中东历史叙事与西方文化视角


诺拉·托梅将阿拉伯伊斯兰民族神话传说镶嵌在塔利班政权威压统治下的阿富汗现实情境之中,既成功地向世界观众展示了阿富汗女性问题,引起了难得的关注,同时也无意识地表露出一种矛盾的性别政治表达与历史书写策略。


1.“阿富汗版花木兰”背后的父权逻辑


尽管创作者以现实与虚构故事交织的叙事线索,讲述了帕瓦娜女扮男装、成功解救父亲的故事,但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性别叙事策略背后,仍然存在一个强大的父权身影为支撑,女性自身力量的唤醒者,实际是故事中的一名真正的男性,即充满阿拉伯神话色彩的“苏莱曼的故事”中的男性英雄苏莱曼。


“苏莱曼的故事”,本是黛博拉·艾里斯原著小说中所没有的情节。动画电影中的苏莱曼,既是现实空间的主人公帕瓦娜的勇气化身,又同为现实空间中的帕瓦娜的哥哥、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埋下的不明身份伏笔的儿子,并且在叙事高潮部分成为“一件使人平静的东西”这一战胜象王的制胜法宝——关于哥哥的故事/死亡的真相。


在这里,女性所创造的“花木兰神话”被真实存在的男性传记故事所取代,父权制阴魂不散地贯穿着故事始终,因为“即使儿子已经去世,他仍然作为一种希望活着”。(6)这不仅削弱了帕瓦娜自身的力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故事背景中“没有男人,女性无法生存”的父权逻辑,统治与被统治的二元论性别叙事仍体现出父权文化逻辑的强大在场。


如果说支撑帕瓦娜面对塔利班强权勇气的灵魂人物苏莱曼是一个充满阿拉伯神话色彩的男性英雄,那么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创作者又是以何种文化立场来描述这个阿拉伯男性英雄的呢?


2.“异国情调”的浪漫色彩及其历史叙述


纵然《养家之人》通过剪纸动画技术成功地表现了伊斯兰民族美学风格,但这种民族美学风格却充满了“异国情调”式的浪漫化色彩。


而作为一部具有宏大历史书写野心的动画作品,无论是阿富汗境内发生过的民族历史,还是“苏莱曼的故事”,个体总是裹挟在阿拉伯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浓郁的、充满“异国情调”式的浪漫化色彩的历史讲述之中,表露出一种他者文化身份创作立场。


值得玩味的是,在故事的开场历史叙事段落里,仅仅提到了波斯王朝、马其顿王朝、孔雀王朝等征服阿富汗的外来侵略者所建立的帝国,而本民族英雄人物建立的萨法尔王朝、加兹尼王朝、古尔王朝等等却被完全略去,然后跳到了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国……这似乎成为影片充满内在矛盾的某种隐喻:影片一方面彰显书写宏大历史的野心,另一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历史失忆。这种历史写作的方式则是一种虚构的、以他人代述的方式所表述出来的一个阿富汗苦难故事。


同样,在以帕瓦娜为主人公所展开的养家和救父的现实叙事线索里,个体又不断地被拉入一个按照标准民间叙事公式创造出来的、虚构的“苏莱曼的故事”之中,增强了视觉奇观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现实感。


在此意义上,历史以一个虚构的神话故事介入宏大历史的书写之中,增添了“异国情调”式的浪漫化色彩。无论是苏莱曼的传说还是帕瓦娜的现实苦难,都成了一种为了引起外国观众共情而创造出来的民族历史。因此,故事的真正讲述者所处的身份位置,并非身为个体的阿富汗人,而是那个故事中看似缺席却强大在场的、创作者所身处的西方立场。


结语


无论如何,影片《养家之人》注定成为世界动画电影发展史上的闪亮一笔,在文化产业、动画艺术表现、阿富汗性别政治关注的现实层面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是,影片始终难以摆脱作为他者文化的西方话语为主导的创作立场,尽管阿富汗文化主体性的缺失难免遗憾,但作为一部爱尔兰动画人执导的作品,也实属必然。无论如何,该片仍为当代动画电影人提供了不少充满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更值得中国动画工作者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书写中国故事的民族动画创作。


(作者:陈亦水,女,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注释


(1)“第一波”爱尔兰电影浪潮,始于1977年导演乔·科默福德创作的《在街角》,旨在寻找一种爱尔兰本土电影的创作态度 ;“第二波”指的是1993—2003年间的作品,旨在寻求一种可被国际观众接受的爱尔兰叙事。值得注意的是,指导过《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的卡通沙龙工作室的动画导演汤姆·摩尔,在2005年创作的早期动画短片《倒面男孩》,亦有着较为明显的“第二波”浪潮的痕迹。

(2)Roddy Flynn and Tony Tracy: Waking the Film Makers: Diversity and Dynamism in Irish Screen Industries 2017. Estudios Irlandeses ,

Issue 13, March 2018-Feb. 2019. pp. 242.

(3)《〈养家之人〉票房》,电影票房数据库,http://58921.com/film/8182/boxoffice,2019-02-17。

(4)张蓓贝《伊斯兰装饰风格形成浅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77页。

(5)王广大《试论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的特征》,《世界民族》2003年第3期,第66页。

(6)Deta Maria Sri Darta and Diah Kristina: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Characters in the Movie The Breadwinn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y Studies . Vol. 2, No. 1, September 2018. pp. 48-49.



编辑:赵腾飞

校对:谢鹏翔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