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电影
名人微电影与草根微电影到底有啥分别?
人气:    发布时间:2019/4/11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提出:比较不只是一种方法,甚至不是一种学术技巧,而是一种话语策略。这一策略的施用对于正在快速成长的中外微电影也是普遍契合的。


从选材看,名人微电影有一定之矩,草根微电影则几乎无所不包;前者彰显个性,后者更接地气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样的生活,与创作者本身的经历阅历相连,也最能见出创作者艺术喜好的走向。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选材之法,当如染匠之受衣,有以白衣使漂者,受之,易为力也。就是说,选材要顺势而为,有自己可以发挥可以开拓的天地。作文如此,微电影创作何尝不是如此。所谓扬已之长、事半功倍。名人微电影的选材基本上是沿着这个路数展开的。无论是被称作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等人的创作,还是更年轻的如贾樟柯、王小帅、陆川、宁财神等人的作品,都在题材的选择上显得相对执着和谨慎。


除开为广告商定制的广告片,名人微电影的选材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大类:一是纪念电影诞生和诠释电影创作,如张艺谋的《看电影》、陈凯歌的《朱辛庄》、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等;二是表现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冲突和人的心理嬗变,如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孟京辉的《西瓜》、吕乐的《一维》等;三是探索和思考人生意义,如顾长卫的《龙头》、宁财神的《灵魂中转站》、沈严的《江湖再见》等;四是展示生活美好及其曲折多样性,如刘浩的《有钱难买乐意》、黄渤的《特殊服务》、陆川的《最美好的时光》等;五是表达生活情趣和人间情谊,如姜文的《看球记》、王小帅的《寂静一刻》、贾樟柯的《在那里》、黄建新的《失眠笔记》等。看得出,名人微电影的选材指向是相当明晰的,主要的兴奋点滞留在他们更着意的大文化的范畴。

 

与之相比,草根微电影的题材则要宽泛和灵活得多,除了名人微电影选项中的第一、第二项较少涉及外,其他三个选项都有大量的作品。此外,表现家庭伦理、流年岁月、校园青春、生活奇遇、屌丝逆袭、爱情魔方、励志奋斗、风物忆旧、都市情怀,以及公益服务、模范人物、老年生活、儿童成长等,也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且,上述每一种类的题材,都有各种各样的视角,都有各各不同的切入点。几乎人世大社会的所有方面,尤其是草根阶层的苦甜酸辣,底层民众的喜怒哀乐,现实生活的艰难往复,蛰伏民间的百般情愫尽收眼底,乃至我们很难在一篇文章里将其罗列齐全。同时因为直接来源于民间底层,它们生活趣味横生,信息容量饱和,各式人物毕现,组成了一卷还原世俗生活的现代艺术万花筒,传递出人性特有的关怀和感动。


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名人微电影与草根微电影在选材上有相同重合之处,也有不同差异之处。这里的,其实是时代精神、社会导向之同;这里的,其实是艺术视野、人生际遇之异。因此,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整体性的;是必然的、绝对的、个体性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思想道德对社会成员的精神风貌具有引领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草根微电影较之于名人微电影,选材要丰富开阔的多(因为丰富,而现灵动;因为开阔,而见生机)。这当然和草根微电影创作者身在民间、感同身受,容易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有关,其实也是和名人微电影的数量极其有限相联。


目前,名人微电影在整个微电影创作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都带有试水和玩票性质,但实际影响却不可小觑(当然,名人们除了从事专业不一,文化素养和专业成就也不尽一致,他们创作的微电影也有文野、高下之分,不可一概而论。对此,笔者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详加辨析)。正如有专家已经指出的:名人相当于带头羊。“名人作品可以引起众人的兴趣,甚至激发平民与之比试和挑战的勇气,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从而促进微电影的发展。”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文化名人放下身段,积极参与到这一新时代的“全民狂欢”中来,为繁荣创作,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尽心献力。

 

从立意看,名人微电影力求“出乎其外”,草根微电影大都只能“入乎其内”;前者常常耐得咀嚼,后者往往韵味不足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艺术有内外之分,境界有高低之别。“入乎其内”是艺术成为艺术之前提,“出乎其外”是艺术追求韵外之致之目标。其实,用这两种标尺来评析现时名人微电影与草根微电影在立意上的差异,大致也是合适的。


也许比较更有助于说明问题。名人微电影《失眠笔记》(黄建新导演,2015大师微电影作品)和草根微电影《如果爱忘了》(姜锡涛导演,微峰中国——首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参赛作品),都是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此类故事人们早已司空见惯,怎样表意就成为关键。前者娓娓道来,轻轻游走,几个生活片段,一段流连忘情,情窦若隐若现,故事似断似连,导演几乎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告诉我们(只有梁先生和周小姐),着力在纯洁无瑕感情的营造上下功夫,特别是最后的开放式结尾,空灵幽远,像在人的心底打进一颗楔子,直教人心旌神摇、充满期待。


相反,后者心急火燎、忙乱不迭,从分居、约法三章、蟑螂骚扰,到夜深哭泣、楼台摊牌、分手聚餐,再到扪心自责、重归于好……事件一件接着一件,情变一次接着一次,让人目不暇接、无心旁骛。画外音的过度使用,更是雪上加霜,使整个故事一览无余、索然无味。

 

那么,为什么名人微电影的起点一般都比较高,总能在表面日常的生活形态中寄予和潜藏一些弦外之音,而草根微电影总是略逊一筹、喜欢直奔主题呢?我认为,此中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名人作为成功者,已经声名在外,这种声名大都来之不易,自然不愿轻易在新媒体的战场上掉价失分,对于微电影,他们是有些心存敬畏、审慎较真的(这一点对于几乎所有文化名人都是适用的);


二是因为经过传统电影的大浪淘沙,他们对电影艺术规律大都烂熟于心,基础厚,眼界高,在传统电影受制于消费的强制逻辑之时,微电影成为他们转战身手的一个新的平台,要么不上手,上手就想弄出些新的模样——内心的追求成为一种强力的支撑(这一点对于以电影为业的名人尤为适用,有陈凯歌、贾樟柯等的表白为证);


三是技术设施因素,名人微电影是电影正规军,使用的都是大电影的成套设备,武器精良,加上技术成熟、团队配套,天时、地利、人和俱备,资金资质常常水到渠成(对于电影名人可称近水楼台,对于跨界文化名人则可谓资源优势)。


而草根微电影与之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天然的优势,创作者们大都凭借兴趣和爱好走上微电影创作之路,是一批怀着电影梦的发烧友,虽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攀登高峰的意愿,终因功力不逮、技不如人、设备简陋和资金、人脉方面的限制,常常只能勉为其难、甘拜下风。加上不少草根微电影急功近利、仓促上阵、敷衍成篇,缺乏思想的沉淀与提炼,立意的消减不可避免。

 

从风格类型看,名人微电影大都不拘一格、崇尚极致,草根微电影则在所不辞、百无禁忌;前者擅长变异,后者勇于开拓

 

斯宾格勒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均有其基本象征物,此乃各民族艺术风格类型的内在依据。其实具体到微电影,风格类型也可以用来作为品评、鉴别两类不同微电影的重要视角和内在根据。


从风格类型上看,名人微电影的重要特色是不拘形迹,自成一格。实际上,诸多名人微电影都在风格上具有可圈可点之处,或轻车熟道、会声会影,或一唱三叹、运斤成风。从总体上说,名人微电影数量不多,风格类型变异不少;往往独树一帜,常常追求极致。


我想其中的原因:着意探索是其一,相对于传统大电影需要规行矩步(主要受制资本逻辑和商业路线,眼下从好莱坞到中国大陆电影,都在资本和票房的捆绑下苦苦挣扎),微电影这一新的艺术样式颠覆了传统电影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提供了更多别出心裁的可能和天地,成为一块不可多得的影像实验田(门槛低,成本小,灵敏度高,参与性强,主要在网络、手机终端播放,很少受资本和强制消费主义的制约),使创作可以更加恣肆奔放,更加自主自在,形成传统电影无可替代的优势,我以为名人们所以热衷于客串微电影,并乐此不疲,于此关联甚大;创作自信是其二,敢于将个性风格推向极致,建立在对于影像操控能力的高度置信之上,名人之为名人,必有其超人的修行和强项,因才力而生自信,因禀赋而有底气,要么不做,要做就要非同寻常,就要做出模样,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其风格极致的效应和价值也正借此体现出来。


由此看,名人微电影之博眼球、赢得分,委实是不无道理,是有缘由、有来头的。但同时需要指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名人有时也会受声名之累,拘囿原有的艺术经验而不能自拔,而且仅仅只是玩票和客串,缺乏持久深入的关注与探究,名人们对与微电影的规律、特征、作用其实并非完全了然,对微电影的各种可能性和艺术张力亦未必全面认知,因而时常心存顾忌,放不开手脚。以类型样式为例,名人微电影拍的大多都是正宗的剧情片(就是表现阴间生活的《灵魂中转站》亦是如此),别说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恶搞片、科普片,就是喜剧片也很难看得到。从整体的风格类型看,难免显得有些单调、有些寥落。


相反,草根微电影因为没有声名的包袱,满腔热情地投入,毫无顾忌地探究,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加上人多势众,在类型创造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也许,更能体现草根微电影在类型开拓上勇气的是恶搞剧。且不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5年,胡戈导演),实际开创了我国微短视频的先河,单就《万万没想到》连续二季引发全民的激赏与热议,就很值得玩味。《万万没想到》以夸张而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屌丝代表王大锤意想不到的传奇故事。王大锤实际代表着在大社会和各种压力下生活的普通群众,他面对的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而我们每一个人也确实都承受着世间的千奇百怪和万万想不到的意外。影片从王大锤开始,幻化出你我他的普通生活,教会我们对挫折一笑而过决不妥协


其实,写屌丝并不足奇,难的是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而不失艺术本真;形式夸张、人物变形而基于生活纹理。特别是连续数十期不间断地推出,这就需要一定的意志和勇气。其独树一帜的浓郁风格,张弛有度的节奏,亦庄亦谐的群像,赛似《人间喜剧》一样的百科全书,一经推出便风靡网络,被称为网络第一神剧,至今播放量已经靠近10亿次。恶搞剧,本来名不见电影的经传,还多少背负猥亵低级的恶名,硬是凭借草根微电影的坚守与拓展,堂而皇之地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亿万观众喜爱的审美对象(据此改编的大电影,票房累计达到3.3亿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科普微电影。科普微电影是以科普创作为目的,将科普内容以优秀剧情故事的形式展现,受众观影后获得科普体验和教益的微电影


比较,当然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如大卫·波德维尔所说:“超越单纯对于个体的探讨,将帮助我们揭示作为系统的电影艺术。”从系统性的角度说,本文的探讨还只是初步的,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大致已经可以看到,名人微电影和草根微电影互有长短、各有千秋。为未来计,名人微电影需要更接地气,更少顾忌,更重开拓;草根微电影应该更重淬炼,更多创意,更出思想。而两者的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和并进,将开创中国微电影生产的新的生面。

 

 

0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