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编剧在线
从开发项目到完成剧本,台湾版《黑镜》是如何练成的?
人气:    发布时间:2018/7/17

公视(公共电视台)继《危险心灵》、《他们在毕业前一天爆炸》后再次挑战教育题材,推出年度教育旗舰大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光是剧名引用纪伯伦的诗句来谈亲子间的微妙关系,7月7日首播后,引起不少波澜。对公视来说,该剧背后对教育的关注面向与角度为何?想强调的对话又是什么?

 

我们特别专访到最初选择吴晓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进行改编的监制于蓓华,以及全力执行改编与制作过程的制作人巫知谕,从最初的原创概念跟我们谈起,观众现在看到的微奇幻/科幻版的戏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如何炼成的。

 

教育题材是公视不变的关心 如何叩问问题是思索重点

 

公视节目部经理、也是本剧监制的于蓓华首先提起公视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她表示:「教育一直都是公视最重视的议题之一,这点是不会变的。而且公视一直着重在探讨儿少议题,怎么去理解孩童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去尊重他们的自主性与个体,就像《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讲的也是成人对青少年有形与无形的暴力。只是公视每年的预算有限,也许没有办法每年都做教育剧,但我认为对这个议题的关心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都会是在的。」

 

而回想起与原著相遇的过程,于蓓华表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2014年出版,后来文化部在影视出版的媒合平台推荐一批适合改编影视的原著,寄到公视后我们一本一本看,就看到了这本。其实看到这本书的心情是很难过的,其一当然是书里的每篇故事都让人很心碎,其二更是感慨为什么不管教改怎么改,制度怎么变,怎么台湾的教育现场都没有变?主流价值完全还是一模一样,父母和孩子的,都被既有的教育想象和学生的角色束缚住。」

 

有了机缘,也需要一点运气。于蓓华进一步提到:「我们在2015年看到这本书,2017年公视的四大旗舰议题之一就是教育,我们确定有预算可以制作戏剧,就带着编剧康真直接去拜访作者,讨论改编的方向与执行。这个案子比较特别的是,公视会先自行先找编剧共同把原著开发成影视剧本,再媒合导演一起来完成,跟公开征案的模式不同。有趣的是我们找的编剧自己是妈妈,一谈之下跟作者的想法不谋而合,都不想要妖魔化父母。在吴晓乐当了8年家教累积起来的故事中,她看到各种变形的扭曲的爱与关系,但我们都很清楚,这其实不是父母的错,而是亲子双方受到主流价值共同束缚,是社会挤压的力量导致亲子关系的变形,所以我们都不希望变成控诉家长,而是也希望能处理到大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我们双方对这个核心有共识后,就开始谈授权、进行剧本开发。」

 

一进入剧本开发后,就不像起头这么顺利了。毕竟原著是吴晓乐以旁观者的立场来叙述每个家庭发生的教育现场,而且每段故事都是持续在发生,没有所谓的结尾,加上原著中的家庭都是有能力负担家教、大多是中产阶级家庭,背景比较类似,所以剧本开发过程中包括视角、叙事立场、故事头尾、家庭与角色设计都要重新来过。于蓓华表示:「我们2016年初就见完作者,本来是希望以一年的时间进行开发制作,2016年底上檔。在第一稿的剧本完成后,本来已经要进前置,因为导演生病延期,却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机会重新思索剧本的可能性。」

 

从家庭剧到微科幻/奇幻 《孩子》剧本的奇幻旅程

 

谈起剧本初稿,制作人巫知谕娓娓道来:「一开始的想法是比较贴近原著的,是部以女家教主角为主线的偶像单元连续剧,会有男女主角生活与爱情的主线,又会有5个家庭的交织,也有希望让很多想转换戏路的偶像明星演员有机会来客串,让观众看到他们不同的样子。但剧本发展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一直很想要把原著的故事提炼清楚,但又要发展女家教主线,原作者其实也并不希望自己被写进剧本,所以是要从无到有再塑造一个女家教主角的。」

 

而在设计女家教的时候,巫知谕也提到原始的想法:「因为原本5个穿插的家庭都是比较精英的,才请得起家教,所以我们本来希望让女家教的妈妈跟其他妈妈角色有非常大的反差,很酷、很非传统,所以设定她是非常另类、甚至搞笑的,原始的调性比较接近喜剧调性的偶像剧。」

  

监制于蓓华补充道:「但当这些都加进去之后,大家反而觉得这样好像缺了什么。家庭剧没有不好,但公视除了产出好的作品外,也希望既然有这个预算可以注入产业,台湾的剧种本来就比较窄,我们觉得有点『无聊』不是因为剧本故事不好看,而是因为我们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还要做家庭剧这个台湾常见、拿手的剧种吗?」

 

本来因为定档的关系,剧组已经很快准备要好筹拍这部单元剧,却因缘际会因为陈慧翎导演健康因素而暂停,意外开启了《孩子》的奇幻旅程。巫知谕表示:「既然先暂停,我们和导演也都觉得本来的剧本好像缺了什么,我们就继续思索问题在哪、到底如果要改该怎么改。」于蓓华也补充道:「我们当然愿意继续做有关教育议题的好戏,让观众看得下去,但是能造成改变吗?不知道,但我们希望是促进对话,而不是对立。」

 

同时,《黑镜》的出现,对《孩子》竟造成意外的蝴蝶效应。于蓓华特别强调:「我们真的从来没有想要做成《黑镜》,毕竟我们也没有那样的制作规模和预算,但会提到《黑镜》,其实是因为它掷地有声地在叩问问题:『如果科技这样发展下去,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到底是好是坏?』我会提出大家去参考《黑镜》,原意并不是要做科幻或奇幻,而是既然我们要叩问关于教育的问题,我们能怎么抛出问题,让这个叩问更让观众去反思:『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主流价值观继续维持不变,对我们的未来会造成什么影响、会是什么样子?』

  

没想到《黑镜》带来了全新的想象,也促使公视加入熟悉类型的编剧后,全剧突破了写实的思维,而且不自觉地往科幻/奇幻的路线走去。于蓓华特别提到:「我们找了擅长类型、且对原著有感的编剧加入,简士耕当时就是因为对原著很有感觉,即使在很忙的状况下还是主动争取想要参与这部剧,因为他自己对成人对小孩的捆绑、价值观的束缚非常敏锐。」

 

在这样的「文化冲击」下,最早就开始发展《孩子》剧本的编剧主笔夏康真也把《必须过动》重新写成两个不同的故事,巫知谕表示:「一个是反乌托邦、一个是奇幻题材,大家看了反乌托邦的都觉得很棒,导演也很喜欢,就诞生了现在的《必须过动》。于蓓华笑道:「当她终于有机会跳脱写实家庭的调性,她反而是走得最远的。」

 

从单元剧变成诗选剧 让核心议题更明确

 

巫知谕回想起自己接下制作人的任务后,一路都是跟时间在作战:「我2017年初拿到原本的剧本,觉得比较起原著讯息较为混乱,但想不出出路;后来因为导演休养的关系,也因为大家都觉得少了什么,4 月大家下定决心要重新调整剧本,但碍于预算时程,8月就要开拍,所以就广找不同编剧进来,同步书写不同家庭的故事。也因为原本剧本的10集连续剧里处理了5个不同的家庭,在重新分下去写的时候仍然以5个家庭来思索,就变成每个家庭两集的规格。」

 

原本的单元剧以女家教主角来贯串,转变成5个家庭的时候又该怎么连贯呢?巫知谕提到:「一开始想过用大家都在同一个小区之类的方式,彼此穿插。但后来我们重新定调故事走向,因为剧主要还是要探讨主流成功价值观固着的影响,所以原著中比较着重在亲子关系紧张的故事我们就不选,选择较能批判结构的故事。再加上新加入编剧后写出来的剧本,都带有奇幻、黑暗、未来感,命题和调性已经很清楚,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就不再想用剧情去连,而是让它变成诗选剧。

 

监制于蓓华也补充:「在参与编剧的过程中,很多编剧都特别提到这个机会很珍贵,因为没有商业剧和集权国家会选择这样的议题和切入方式,让他们有机会正面去批判、挑战主流价值。其实这部剧不单只是讨论教育问题或亲子关系,其实更是去挑战背后对成功单一化的主流价值、以及在我们社会文化里为什么要把亲子关系捆绑得这么紧,最后导致关系的焦虑、紧张与扭曲。」

 

巫知谕也提到最后5部的排程:「原本是先排《必须过动》,先从最黑暗的切下去,把《猫的孩子》放在最后,还是希望大家最后有看到被救赎的可能——虽然原作家一直觉得不可能有这样的案例,但因为我有看到实际发生的新闻,才会这样处理。最后导演决定的目前排法,则是前3个是探讨家庭本身的问题,第4个故事探讨私校学校体系的问题,第5个则走得最远,直接是针对国家体制去探讨,是循序渐进揭开我们背后直指的命题。」

  

也因为原本的定调很清楚,就是挑战主流价值、促成对话,监制于蓓华也语重心长地说:「这其实本来就不会是部大众路线的剧,我们也有心理准备,要挑战主流价值自然会面临焦虑和压力,但我想这就是公视探讨教育议题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必须针对社会的问题去叩问、去挑战,有讨论才有撼动既有架构、才有进步的可能。」

 

作者:PUNCH,来自娱乐重击,有删减。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