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资讯
如何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投资?
人气:    发布时间:2018/7/17

我们不会把电影看成一个作品,而是看成一个产品,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娱乐产品。它应该是一个BTC(商业机构对消费者)的模式,能够让消费者到电影院买单,这是电影作为产品最根本的东西,也是它和电视剧的区别。电影分不同的类型,所有的类型在评估前都基于三点来进行考量。


首先是要看故事讲得好不好,

这个是基础。

 

其次是主创和卡司,主创即幕后团队,卡司意味着明星阵容。不同的演员,票房号召力是不一样的,所有的阵容选择一定要和产品相匹配。

 

第三就是渠道,它的营销的形态,渠道的执行力。

 

大片的渠道一定是全媒体的,铺天盖地。小片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有可能利用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去做。这也是要考察的,你不可能因为是小片,就只有制作的钱,没有宣发的钱,各个环节投入多少需要有一个平衡。以上这几个要点加在一起,是一个电影做和不做的根本。做和不做其实到最后还要看一个投入和产出的盈亏平衡点。你的几点加起来都符合要求了,就要看最后投多少钱,制作多少钱,营销多少钱,是不是能够把投资收回来,基本上前期评估就是这些模块。

 

电影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

 

其实还要强调一下,不管是什么项目,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类型化的故事,以及类型化的导演、类型化的演员去匹配,这三者必须是统一的。就像《泰囧》,它的外景地在泰国,这样一来制作成本就会升高,相对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但是王宝强、徐峥、黄渤三个人的组合是非常匹配的,所以它3000万元的成本还是可以控制的。除了班底的匹配度,还有两个人很重要,分别是强的监制和强的制片人。


国内现在有太多“裸奔”的项目,投资人把钱直接给导演或者制片人,他们直接拉着人就拍了。强的监制就是我们现在国内尤其缺乏的,很多团队还没有意识到监制的重要性。很多“裸奔”的项目到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呢,就是片子拍到一半出现各种情况拍不下去了,最后流产。


好的片子一定是有好的监制,像华谊请的陈国富,《致青春》请的关锦鹏,都是一部片子强有力的保证。再说制片人,我们国内的制片人基本上是从电影厂的体系转过来的,所以更多的其实是制片主任,制片主任做得更多的是行政服务类的工作,而不是有决策力、经营运作能力,同时也对影片的艺术和技术质量负责的制片人。所以从整个盘面来看,除了我们前面的风险评估,其实后面过程的监理也很重要,电影是流程管理非常强的行业,就像你所说,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到后期就要考量整个团队的运作决策能力了。

 

一部影片的风险平衡点大致是多少

 

比如说一部投资2000万元的电影,至少要收回6000万元才能回本,这就是盈亏平衡点。我们评估的就是有多大把握能够超过这个数,超过这个点才是赚的。有些电影一旦超过这个盈亏平衡点,最后火爆起来,回报率会非常高,但我们风险投资对于这块不会给太多的考量。


 

(是不是所有电影都可以事先评估)文艺片不在我们的评估之内。文艺片更注重导演的表达,不太注重对观众的呈现,目标不一样。即使有的影片有票房,也不能量化,所以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


    (怎么确定是一个可以做的剧本)这个剧本的类型是否清晰,这个类型是不是现阶段市场需要的。其实现阶段基本上所有的电影类型都有市场,只不过做得好坏而已。比方说爱情片、惊悚片、动作片,而且现在的电影娱乐越来越复合,不是说一部电影仅仅只有一个类型,有的时候一部影片有好几种类型,但是不是综合了以后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些都是要推敲的。在类型之后考察的就是题材,题材是否有独特性,跟大众是否有关联,关联度有多少,能不能引起话题。从一部优秀的小说改编到电影剧本,能够做到多少还原度。这些都是我们考察的范围。

 

讲一个你实践操作过的例子


《失恋33天》前期就是我们评估的。它当时就是一本小说,看小说其实很简单,我们最终认为可以做,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它有独特性。虽然国内当时爱情喜剧也有很多,但实际上像这种专门做“失恋”的,它是头一个。其次,它的类型是符合基本的市场需求的,这个故事的指向性很明确,光看题目就已经给大众一个很明确的指向了,它是讲失恋的,所有人都曾经失恋过,而且它里边的人物对应的是一个职场环境,在当下都有一个回应,那么这样的构成显然对目标人群是有一个覆盖的。


  但是这里边有一个难度,因为小说《失恋33天》是一个日记体的小说,它真的从头到尾写了33天,它要变成电影,就不能这么干了,它必须由日记体变成电影语言,所以这个改编的过程我们会去打一个问号:虽然可以做,但是技术上是有要求的。幸好小说作者鲍鲸鲸是电影学院文学系专业出身,由她自己来完成剧本改编,第一,她有专业素养,第二,她的还原度会更高,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剧本是可以操作的。


     (《失恋33天》在演员选择上是如何评估)演员选择也是我们在电影组盘时必须要考量的。当时选择白百何,我们认为风险很大,这里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一方面,这部电影不是所谓意义上的大片,也不可能找大牌明星,没有这个预算。另外一方面,导演滕华弢坚持用白百何,他认为白百何一定可以,这个中间的过程还是比较波折的,最后还是尊重了导演的选择。所以,创作者和资方要有一个充分的沟通。事实证明好的电影能够造星,像《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包括《致青春》,好的电影都可以自己造星,而不是卖明星,所以我们当时更强调的还是内容。

 

(你们给《失恋33天》评估的风险控制是在多少)总体制片数额应该控制在1000万元左右,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字,就会存在一定风险,而且我们只负责前期的风险评估,到后期它的制片数额到底是多少,我们也不清楚,这里还要考虑到最初的产品形态和它的营销形态是否挂钩。它的营销当时在微博上做得很不错,还和某婚恋网站有一定的合作,到后面的营销路径和消费群是匹配的。至于它后来走到什么样的位置,说老实话,我们刚开始没敢想过。

 

(影片投资前会对主创有一个数据调查)我们会有一个数据库,但我认为这个数据是一个刻舟求剑的事情,不能代表全部,可以作为参考。比如说李连杰的数据很好,但是李连杰拍的文艺片《海洋天堂》的票房就不是很好。导演薛晓路也是如此,《海洋天堂》不好,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很不错。滕华弢也是如此,在《失恋33天》之前的两部电影作品票房也不是很好,时间也过了很久。数据要看怎么用,在匹配的时候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操作。确定一个演员或者导演需要与电影相关的创作的知识。


如果和一个优秀导演合作过,下次还会不会做评估

 

现在我们参与评估更多的就是从项目研发开始,真正的后期评估我们其实不太愿意做。我认为,电影整个的流程重点还是在项目研发上。你在开机之前,就应该把各项工作做到90%,那10%是在拍的过程中去实现的。至于营销,我认为只有好的产品才能有好的营销。

 

我们的评估都是一事一议,这个过程还是必须要做,好莱坞这样的评估过程是一个日常的流程,当然和一个成功的导演合作以后,沟通的内容会少些,但也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我们在看盘面的时候,还必须看监制是谁,制片人是谁。《失恋33天》就有这样的特例,因为制片人就是滕华弢自己,所以实际上他不仅是导演,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制片人。另外一方面,《失恋33天》在最开始投入的时候,就考虑到电影和电视剧版本都要做,从整体看一个项目,即使电影在当时略有亏损,电视剧还是会弥补它的价值的,说白了,这里就有一个投资组合。所以我们在看整个盘面的时候,会去想这个产品能够延伸出几种可能性。

 

     (内地发行和海外发行策略上会有什么不同)其实说策略都是往后的事情了,我觉得发行的关键要点还是看需求,海外市场对于国内的电影是有固定目标的。像美国市场对中国电影的需求就非常简单,就是动作片,而且是大片。这是铁定的消费习惯,你想改变基本不太可能。欧洲可能会需要有一定文艺属性的电影。在日本发行还好,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赤壁》。但目前国内的海外发行还基本处于不算在投资标准考虑内,你看《泰囧》在国内有12.6亿元的票房,海外票房相比之下就少得可怜。


     (什么才是性价比高的电影产品)有的片子一上来就是5个亿的投资,那票房至少要12亿-13亿元才能回本,这样的片子,即使成功了,你想想看,它的投资回报率才多少?对于国内的中小影片,如果做成了的话,投资回报率不比大片差,尤其2013年的例子非常多。当然也不能说所有的中小影片都赚钱,也有赔的。所以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他会看投资回报率和相应的风险,风险相对较低,流程基本能够控制,有专业化的团队,他可能会更放心。


     (投资人分散投资小成本影片,回报率是不是高一些)中小影片不管是从产品到消费,满足不同多样化的需求,到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都是一个行业金字塔的基础部分,没有大量的中小电影就没有优秀的大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看美国电影,好像看到的都是大片,但是其实它有大量的B级片,大量的不同的类型片,这是行业基础。单一的投大片或者投中小片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的产业要健康地发展,它需要的是金字塔形的,而且这个金字塔要扎实,这就需要不同的操盘手根据不同的需要去选择它的投资策略,所以我们应该对症下药,不可能所有人都开一个药方。

 

     (评估一部电影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类型,类型就相当于标签,老百姓在进电影院看的时候想看什么,它是体验的通道。所以类型是相对来说比较核心的东西,之后才是题材。


  对于某一部特定电影,简单的博弈票房高低,不确定性很高。如果我们以美国为参照,实际上所谓高成本、大制作的“大片”的平均收益率明显高于小成本的制作。这说明赌单片收入不如深入分析公司的电影制作能力。国内的电影消费需求发展很快,所以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票房奇迹”,但是不确定的机会错过了也不必过于纠结,重要的还是去寻找能够持续从电影票房中得益的公司,也就是说寻找更确定的收益。

投资人不懂电影,被行业内的一些“大忽悠”画的饼给骗了,最终不但没赚钱还赔个精光。

 

因为对于一个还没看到成品只有一纸策划书的投资人来说,即使看到了剧本、卡司,实际上一切都还是未知的,投资者只能用经验主义结合自己的商业和艺术天赋,凭借他对电影市场和电影消费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

 

也就是商业嗅觉(主要基于大众传播和消费心理学层面),和对电影艺术本身的艺术敏感度(主要基于电影的艺术价值),加上一些近期和历史上同类型电影的投资案例(成功和失败作都要参考),来推断这次投资的成败概率。

 

因此,每一部电影的行业外投资(假设其投资目的为获得投资回报),实际上都是一次风险投资。

 

正因为每一部电影在投资策划阶段,其未知因素都非常多,而大部分投资人对电影市场和电影消费者口味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影的艺术价值都缺乏最起码的认知,因此很多投资人判断电影投资前景的依据都是近期同类型电影的案例。

 

而他们在分析案例时并不具备从艺术创作角度(如类型片情节走向、演员表演、导演功力等)总结畅销产品经验的能力,多半最终将其简化成了卡司阵容和一些商业元素的堆积。这也是大量的大投资烂片能够立项启动又最终巨亏的重要原因。

 

简而言之,投资人不懂电影,被行业内的一些“大忽悠”画的饼给骗了,最终不但没赚钱还赔个精光。例如:《王的盛宴》、《血滴子》、《忠烈杨家将》等...

 

所以很明显,目前中国电影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实际上其中真正赚到钱的人并没有多少,每年都有无数的大中小不同当量投资规模的炮灰片诞生,也有很多看起来风光无限票房不俗但其实依然亏损的影片存在。

 

这背后体现的,主要就是两个问题:

 

一、大部分导演编剧只是艺术创作者,并非专业的电影制作人。

 

因此并不具备在创作阶段将商业卖点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说,流水线步骤错了,在没有算明白账之前就启动了制作流程,俗称“缺少专业的制片人”。

 

目前这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只有两个,一个是导演本人(能做到的多半是绝顶聪明的人物)自己摸清商业规律(比如冯小刚),一个是一些懂创作的人(比如名编剧名导演)转行做制片人。

 

好莱坞也有这两种情况,但更普遍的是一个商业头脑极佳同时又非常了解电影的犹太人来专职做制片人(谁让犹太人在这两个领域都具备最顶级的种族天赋呢,属于BUG玩家)。

 

二、大部分投资人,其经商理念也和现代商业市场格格不入。

 

而中国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目前实际的状态,却是中国众多行业当中比较难得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虽然其中的偷票房、档期、审查等非市场因素依然威力很大),这样的行业结合较高的风险,意味着对投资者的投资分析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大部分土豪并不具备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更何况,电影还是一种文化产品,仅仅懂得商业规律了解市场还不够,还要对电影艺术本身有不错的认知,而土豪们对此当然就更一窍不通了。这个问题,俗称“人傻钱多”。

 

解决方案,很抱歉,没啥解决方案,大导演因此一般会回避行业外投资,而一些看出其中的“钱景”的“大忽悠”,就利用这一机会大捞一笔。那好莱坞怎么引入行业外投资呢?这里就不多说了。

 

因此,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投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活,它对投资者(或者为投资者提供咨询分析业务的顾问)的要求涵盖了对电影艺术(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配乐艺术等)本身的了解,对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发展趋势的了解和预估,对电影商业元素组合效果的判断,对同类电影案例具体成败因素的判别,对某一具体类型影片其包含的卡司、档期、情节、制作阵容实际的商业价值预估,等等等等。

 

即使所有这一切都分析过了,风险依然很大,因为很有可能最终的制作质量(好导演好演员拍出烂片)、影片档期(遇到强大对手)、卡司宣传期配合度(上映期演员在拍戏)、观众口碑(超出观众接受度)都会影响投资回报率。

 

最后说些题外话,评价一部电影是否值得投资,在不同时期很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拿1963年伊丽莎白·泰勒那部《埃及艳后》来说,刚立项时绝对是万众期待的史诗大作,属于公认高投资换来高回报的项目。

 

FOX当时忙不迭掏出前所未有的巨额投资,他们相信这样的巨星阵容和大手笔豪华制作,肯定能票房大卖赚翻天(就像后来他们投资卡梅隆的最近两部电影一样)。最终,他们花掉了4千多万美元。这四千万美元并没有赚回来,而且因为泰勒和理查德·伯顿的爱情招致了票房口碑双输。

 

这样一部导致FOX破产的电影,肯定是一次失败的投资了。可如今我们看这部长达4小时的杰作,你能说它是一个不能看的作品么?

 

下面咱就说国内情况,一点点把这个题目缩小。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你要什么?

 

有人投资电影是图个名,有人是图钱,有人是为了洗钱,有人是为了拿奖,有人是文艺青年,有人是为了跟男/女演员睡觉……或许动机不只一种,不那么单纯,但肯定有所期许。

 

你的期许是什么?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你才知道该如何判断这个项目。可能有项目符合好几样指标,但不可能符合全部指标。

 

洗钱、睡演员什么等等真实存在但过于非主流的目标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也不懂,所以只捡两个方向讲:拿奖、赚钱。

 

一、拿奖

 

你想拿什么奖?国外奖,港台奖,大陆官方奖。

 

想拿国外奖其实不是很难,因为国外各种乱七八糟电影节有够多。除了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这种难度系数特别高、就算你特认真去准备也未必能入围或者提名的,还有一干二三线小节呢(像什么东京,什么洛加诺,什么塞巴斯蒂安,对华语片都比较友好,这还算名气比较大的电影节)。

 

拿这种奖,多多少少可以贴点金,虽然意义不太大。针对这些节展,可以投艺术性强一点的、写实程度高一点的、社会阴暗面反映多一点的小成本制作,除了故事片之外还可以投同样题材的纪录片,甚至投纪录片更好,因为相对成本更低,不排除在国外转一圈运气不错卖几个频道就能持平成本的奇迹。如果主创方曾经入围过三大,那就更值得一试。

 

港台奖。基本没见过针对拿港台奖做的项目,所以这个就排除吧。

 

大陆官方奖。针对大陆官方奖做的项目不少呢,拿这种奖,对国营、政府背景的投资方意义不言而喻,对私营背景投资方,除了能和政府搭上关系之外,往往还能因获奖而得到政府的奖金回馈。

 

如果是这样的期许,当然首选有官方背景的项目,背景越硬越好,这意味着在之后的评选中空间会更广阔,不过自己的目的要跟对方在合同中体现明确,奖金、荣誉分配很容易起纠纷,而且有条件的话,之前打听一下合作方的名声,看看有没有太黑的历史。

 

第二步才是看项目内容,首选当代颂歌,其次革命历史。除了像建党建国这种地球人都知道牛逼都会一拥而上的开菊兽,通常获奖可能是与票房卖相呈反比的……至于《钢的琴》这种偏艺术偏写实略有批判色彩的作品,虽然事后也得到了主流奖项的认可,但就本质而言,这种卖相更像冲国外奖的。稳妥起见,还是投奔主旋律靠谱。

 

但是要注意一点:由于每年这种主(tian)流(ju)片绝对数量实在太多了(真的很多,只是大部分一般观众根本看不到就直接死在发行阵地的前沿了),所以,想拿奖还必须得造势,演员班底也好,前面提到的背景也好,宣传经费也好,该使的都使出来吧。现在主流奖项也不好意思老给无名片了,该砸出响时还得砸出响。

 

二、赚钱

 

这里姑且把赚钱理解成靠票房一轮鲜。因为以目前的市场环境,靠其他的赢利方式还是没有一轮鲜靠谱,再说了,你有那个耐心细水长流吗?都是赚快钱的。

 

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即使不是国产片票房最好赚(piàn)的时期,也基本差不离了。所以我只针对当下的情况来说。

 

首要的当然是盘子。这个盘子包括几点:

 

1、投资方

 

你跟哪几家投资方合作?他们能提供怎样的条件?首先肯定还是看对方靠谱不靠谱,黑历史多不多。如果确定加入的合作伙伴都很牛,你的公司相对弱势,有合同在手对方信用记录也不错,倒也还能安心。

 

只是此时需要掂量的是:为什么这个馅饼掉到我头上了。好吧,如果之前的信息都是真的,要么是其他投资方老总是你小舅子,要么是你有某项不可替代的优势,要么就是这个项目存在某个潜在风险……不然,这种万事俱备的项目哪儿轮到等你挑,肯定得是你去求啊。

 

2、主创

 

这个项目能确定凑齐的主创有哪些,哪些是可以争取的?项目主创千万不要只看策划书:只要带个“拟”字,他们什么人都敢往上写(有人不带“拟”字都敢写)。不要完全迷信大牌导演,更不要轻易相信不知名的小导演。对待这些艺(bian)术(se)家(long),永远用怀疑和谨慎的态度都不为过。

 

因为是票房中心,所以导演手段技艺什么的可以放第二位,如果该导演有足够的话题集中度,哪怕技术不行也无所谓啊。看演员,不要停留在他曾经的顶峰,而要看他现实的位置,特别是在电影主流观众中的位置。有些演员,常演电视剧,牌看起来挺大,脸也挺熟,但放到电影圈,光环就要缩小一倍不止了;

 

还有一些,可能十年前一部电视剧/电影火遍大江南北,演技和明星气质也确实不错,但过气就是过气了。要查查这些演员近五年的票房成绩,可以有惨败的(谁没惨败过),不能没成功的,否则不如用新人,还省钱。

 

3、内容

 

内容主要看两项,一是题材类型,二是话题性。你这片子票房怎样,很可能最初定题材时就已经决定大半——不是你做了这个类型这块题材,你就稳赚,而是类型题材你选得不对,一开始就必死。

 

比如你选择在当下这个阶段做古装,而且是严肃古装……如果大类型是当下比较流行至少不是很被市场排斥的类型,那么就看内容里的话题性够不够,如果不够,有没有加塞的空间。

 

什么叙事,什么讲故事,什么光影效果,老百姓又不懂,有段子,有话题,看完之后能作谈资才是正经。

 

大体上,如果以上都能通过,那么这个项目胚子是不错了。不过即便你决定做了,还是要全程把控住,看起来还可以的胚子胎死腹中的例子太多了。

 

其实上面讲的,只是根据现在所了解到的局部情况略有吐槽的总结,照着这个来,出来的货不可能是多好的东西,但至少不会太离谱。正如我一开始讲的,还是要根据你的目标和期许来看项目,好电影未必好项目,好项目未必好电影。有些项目,作为影迷,我看了会想吐,但作为投资人,我可能很愿意加它一棒。

 

再回过头来看,这些标准都是虚的,哪怕再怎么做数据分析,电影的投资风险仍然很高。要是真有秘笈,就不会有远多过成功作品的失败案例了。其实,若你是老板,你真的喜欢,并且决心将项目做成,那就做呗,什么标准都不重要了。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