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何朝礼
主办:南充市嘉陵江经济文化协会
协办: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817-2319868
邮箱59405888@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文苑
何希凡:生命因诗书而精彩,文章因学养而华赡
人气:    发布时间:2018/6/16

著名评论家、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何希凡

 

生命因诗书而精彩,文章因学养而华赡

——我读何朝礼先生之《絮语人生》

 

在我与何朝礼先生不太多的交往中,他更多是以文人现身的,但在这诗人作家满天飞的年代,他又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因为在经济的原则已成为首要的人生原则的今天,当一个文人尚未登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境界之时,要在这精神产品过剩的年代混下去谈何容易!所以,如今为文者不得不首先寻觅一条养活自己进而也能养活老婆、孩子的生路。朝礼先生由一个农家孩子从贫困的山乡走出来,干过既是党和国家喉舌,又关注世上疮痍和民生疾苦的新闻宣传工作,但他终于还是在这个巨潮汹涌的时代搏浪弄潮了,从而办起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公司,也创办了契合时代精神的刊物——《开发潮》。自此,朝礼先生在文化的轨道上干经营,在经营的助力中做文化,二者交织成他意味深长的人生坐标,也成为他人生长途中排云而上的双飞翼。

 

或许在公司的艰辛经营中,朝礼先生难免要彰显出商人的一面,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感到他与那种“重利”而“轻别离”的商人迥然不同的特质,那就是很多朋友都能真切感受到的儒雅。是的,很多人都企望着儒雅的精神境界,但儒雅不是一种外在的文化包装,而是一种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的长久濡染,积淀升华而成的内在修养在风度气质上的自然凸显。朝礼先生的儒雅在于他在经营的潮起潮落中始终是一个文化人,他凭着多年如一日的笔耕心织,凭着富有文化含金量的作品求证着他对于文化人的忠诚持守。不久前,当他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散文集《絮语人生》放到我的手中,偶见这沉甸甸的著作,实在还难免因见惯了太多的大部头而在无意识中将其与文化泡沫相联系,但当我认真浏览了三卷本的全部目录后,就立即产生了阅读的冲动。全书收入作者从妙龄韶华到灿然成熟岁月写成的散文近300篇,作者的漫漫人生始终飘洒着引人心动神驰的杏雨墨花,这让我这个吃着“文学饭”的人也欣羡不已!在沉醉而愉快的阅读中,我深深感到朝礼先生是用诗和书编织着人生的精彩,又凭着在诗和书中积淀而成的学养升华着自己的文章品格!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很多文人追求厚积薄发的为学境界,往往述而不作,而在今天更多追风逐流的文化潮流中,很多人无暇也不屑老实读书,却也写了很多抽空了文化内涵的职业性、技术化文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朝礼先生在每篇千字以内的文章中都注入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存智慧,也注入了古今中外的诗书涵养。在《闲钓野鱼不钓名》一文中,作者以朋友的谈话趣味横生地表达了钓鱼之中和钓鱼之外的经验熔铸,我不仅在其中获得了新鲜而系统的钓鱼经验与至乐,也有了在人生经验通感中形成的哲理性感悟。我本来对钓鱼并不感兴趣,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我也并不怎么欣赏钓鱼,我家乡的钓鱼城博览馆要我写一副对联,我都力避“钓鱼”二字,而写成“览胜寻芳南部县,观鱼钓浪升钟湖”,但读此文,我不仅领略了钓鱼的超越性蕴含,更见识了作者纵论古今、横连中外的博识与妙悟。《做一棵收获思想的庄稼》一文尤能引起我的共鸣:“思想绝非是虚无的冥想,也不是凭空泛化的说教,而是支撑人生之旅的无形理念,是润泽心怀、提升品格、引导行为的敏锐精灵”。当作者在文中把人比喻为庄稼,而把思想比喻为在庄稼地里收获的成果时,读者一定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思想的鲜活存在。曾几何时,因为对政治话语霸权的强度反弹,人们往往把人之为人理应具有的思想简单理解为政治话语霸权的同义语,以至于拒绝优秀作品中深刻警拔的思想魅力,把思想和审美视作绝对对立的东西,甚至十分浅薄的认为鲁迅小说也是思想大于审美。这使我不禁想起了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著名的《思想录》,想起了他关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著名命题。我想,有思想乃是人区别于万类最为本质的特征,但仅仅会思维还不能称作思想,思想是超越于公共性话语又能惠及人类的思维成果。朝礼先生能把思想与生命的本质相交融,这不仅会使他的文章更有表达的张力,而且更能有效而成功地走出浅薄。至于像《快乐源于好读书》、《别让空虚占据心灵》、《给心底种植一片常青藤》等文,单看题目,你就会直觉到作者对心灵世界的着意营造,对精神空间的不断拓展与充实,但细读这些文章,你就会知道作者播洒在自己心田的都是诗人的佳句,哲人的妙语,是民族文化的风骚雅韵,是人类精神库存中的奇珍异宝。《四季听雨》是全书中篇幅稍长的优美动人的文章,全文用清纯而繁复的意象营造,超越了人们对雨的日常性体验,赋予了只有在听雨中才能歆享到的诗情画意。作者像弹奏一曲多部乐章一样,奏出了听雨的悠久绵长,变化多端,不仅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而且从翩翩少年一直听到渐趋成熟的生命年华,我想,只要作者心中的诗情常在,这摒弃了杂念和俗情,怀着悠然神往的听雨怕是要延续到地老天荒啊!我十分喜欢《学会给自己鼓掌》这篇精粹的妙文:“给别人鼓掌是一种美德,给自己鼓掌是一种自信,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就有了在人生道路上打拼的动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鼓掌是司空惯见的事情。在集体活动中,鼓掌已成为人们不假思索的礼节性仪式,有时也是一种精神情绪的狂欢。我们往往没有去悉心琢磨鼓掌的分寸,也很少想到它对于我们自己的意义。读了朝礼先生的文章,始知人还可以给自己鼓掌。是啊,每个人都是伟大和渺小、成功与失败、奋斗与消沉的复合体,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际很容易欣然接受别人的掌声,但在他困顿之时,当别人的掌声渐行渐远,自己的情绪往往也就一落千丈,哪里还谈得上给自己鼓掌呢?但一个人的超越性往往也在这里体现,当别人给你献上太多的鲜花和掌声之时,你要清醒地掂量出这其中可能含有的水分,当整个社会都在冷落你时,你更应该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许在此时,你倒应该夸夸自己,给自己鼓鼓掌。或许正是这掌声会使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中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我感到,朝礼先生之为文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善于在一种惯性思维中独辟蹊径、别铸新意。《残缺的美丽》从断臂维纳斯雕像的审美欣赏起笔,引出了对现实生活中一系列社会人生问题的严峻拷问,进而涉古及今,从《诗经》“关雎”篇到白居易的《长恨歌》,再到《聊斋志异》、《金瓶梅》、《红楼梦》,直至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小说《高兴》,外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乃至当代学者易中天、于丹的学术见解,作者涉笔成趣,信手拈来,赋予了一个常识性的美学命题以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和厚重深邃的学识底蕴。我想,这是那些腹笥空虚、只会耍小聪明的人断然不可能为之的。而《何不学学变色龙》一文,更是在反弹琵琶中道出了在社会文化的嬗变中应该具有的应变能力和生存策略。这类文章更多见出作者埋首书斋的沉潜和抬头看天的明智。

 

我特别注意到,在朝礼先生的三卷《絮语人生》中,他对家乡的深情回眸与频频反顾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我的有限阅读中,一位作者以多达百篇文章写故土之思、亲人之恋实属罕见。故乡的一粒泥屑、一朵云彩、一缕风声、一注山泉、一弯河流都成为作者的魂牵梦绕,而父亲和母亲养儿抚女、躬耕南亩的举止行状和绵绵深情更是作者永不厌倦的文字念叨。至于儿时的回忆,虽则其生存时空是在贫困年代的贫瘠山乡,但却是最为纯净美妙的精神乐园。故土情思是中国文人从古以来言说不衰的话题,因为人类往往在本土的近距离生活中,总是更多地憧憬着外面的世界,心里总是涌动着脱离本土的探险意识,总是想“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生”,但当人们探险的冲动成为瞬间破灭的美梦时,往往又在心底寻找和呼唤失去的乐园。因此,原本是穷山瘦水的故土,在文人笔下或是写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桃花源,或是奏出凄凉荒寒的生命悲歌。于是,中国文学史上因夹带着浓郁的乡愁而动人心魄的乡土情怀产生了。鲁迅笔下的浙东故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蹇先艾笔下的贵州山水,罗淑笔下的四川风情,这一切无不彰显着现代文人身在都市而魂守乡土的诗意畅想和生命关怀。在我看来,一个在都市生活了若干年的文人能够自始至终葆有乡土身份,能在心中长久的荡漾着故土情思,这就是他心灵世界永不匮乏诗情画意的秘诀,朝礼先生深知其中三昧,所以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文学书写往往不用刻意雕饰便如风吹水绽,自成涟漪。

 

读朝礼先生的《絮语人生》如同读一切美文妙语一样,无疑都是一种愉快的精神释放和鲜活的审美刺激,但对于他成功之路的提炼和概括更能给我们这些未必成为专业作家的普通文人以有效的经验启迪:其一,在异常忙迫和残酷的人生竞争中不要放弃人之为人的精神坚守和文化滋养,要在诗书的阅读中涵养自己的人生。虽然能写作的人不少,但少读诗书和饱读诗书的人在写作档次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其二,即使不能当专业作家也要始终坚持日常写作,因为人的思维只有在写作这个最能开掘人的生命潜能的创造性劳动中才能走向深化和精彩,只有在不断的写作劳动中才能深知写作的困顿与至乐,因为会写的境界总是在多写的艰辛中抵达的。已故作家史铁生说:“写作就是为人的生存在精神上找到一个至一万个理由”。看来,写作绝非仅仅是当作家的需要,而是每一个人的高层次生命需要。其三,写散文要追求语言的表现力度,不要轻易原谅自己对别人语言风格的惰性依赖和简单因袭,要在一定程度的陌生化追求中形成属于自己独立的表现风格,从而有效地升华文章的品位和档次。

 

朝礼先生的生命因诗书而精彩,文章因学养而华赡,伴着他的《絮语人生》作一次寻幽览胜、美不胜收的长途旅行,实在值得。

 

 

 

 

0
0817-2319868   2311618
13309070119   15181748999